“合则用,不合则弃”是美国“退群”的重要动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组织中的利益考量
1. 经济利益优先
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方面,美国最初参与TPP谈判是想通过建立高标准的区域贸易协定,扩大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影响力,打开更多的海外市场,尤其是在新兴经济体不断发展的亚太地区获取更多的贸易份额。然而,随着美国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传统产业工人就业压力增大等问题出现,美国政府认为TPP中一些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和环境标准等条款可能不利于美国传统产业的短期发展,并且可能对美国的贸易逆差改善作用有限。于是,美国选择退出TPP,试图重新谈判更符合美国国内某些产业集团利益的贸易协定。
2. 地缘政治利益权衡
在《巴黎协定》上,美国退出是因为其认为该协定对美国的能源产业发展存在限制。美国是一个能源大国,传统化石能源产业在美国经济结构中仍占据重要地位。《巴黎协定》要求各国设定碳减排目标,这可能会影响美国国内的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产业的发展,限制其能源开采和生产规模。美国政府为了维护国内传统能源产业集团的利益,同时也是从减少对美国能源产业的国际约束角度出发,选择退出《巴黎协定》。
二、国际事务中的权力博弈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美国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要是出于权力和影响力的博弈。美国长期以来认为自己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的话语权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而且在一些关键议题上与该组织存在分歧。例如,教科文组织吸纳巴勒斯坦为会员国,这与美国在巴以问题上一贯支持以色列的立场相冲突。美国担心教科文组织的这种做法会削弱其在中东事务中的影响力,并且认为该组织内部的决策机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诉求,于是选择退出,试图通过这种“不合则弃”的方式向教科文组织施压,同时也显示自己在中东地缘政治等相关事务上的强硬态度。
2. 伊核协议
美国退出伊核协议的背后有着复杂的权力因素。一方面,美国国内部分政治势力,尤其是亲以色列的势力以及一些鹰派政治人物,一直反对伊核协议,认为该协议没有从根本上限制伊朗的核能力发展,反而可能会增强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另一方面,美国希望通过退出伊核协议重新对伊朗施加极限施压,重塑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军事、政治和外交主导权,按照美国的意愿重新调整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而不顾国际社会其他成员在伊核协议上的合作努力。
三、国内政治的影响
1. 满足国内政治势力需求
美国的政治体制下,不同的政治势力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例如,在移民政策相关的国际组织或协定方面,美国一些保守的政治势力强调本土安全和就业保护,反对美国参与一些对移民较为包容的国际合作框架。美国政府为了迎合这些国内政治势力,尤其是在选举期间争取这些势力的支持,可能会选择退出一些与移民事务相关的国际合作或者对相关国际组织采取消极态度,这种“合则用,不合则弃”的做法更多地是从国内政治利益平衡的角度出发,而不顾及国际合作的大局和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与责任。
2. 国内政治理念分歧
在一些社会价值观念相关的国际事务中,美国国内不同政治理念的群体对国际合作的态度也存在差异。例如,在对待一些国际人权组织或者与性别平等相关的国际合作方面,美国国内保守派和自由派有着不同的看法。当美国政府的执政理念偏向保守时,可能会因为与自由派主导的国际社会价值倡导存在分歧而退出某些相关的国际合作倡议或者减少对某些国际组织在这方面工作的支持,以符合其国内占主导地位的政治理念阵营的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