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同五共”在推进移风易俗常态长效方面有着积极意义。以下是对其的阐述:
一、“五同五共”的内涵
1. 同讲普通话,共筑团结情
语言交流的基础作用
普通话是我国通用语言,在多民族聚居地区,不同民族共同讲普通话有助于打破语言障碍。例如在民族杂居的社区或者学校,大家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能让信息传递更加准确、高效。这有利于各民族成员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沟通互动,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像一些基层社区开展的普通话推广活动,通过举办普通话培训班、演讲比赛等形式,吸引各民族居民积极参与。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民族的居民在共同学习普通话的氛围中,拉近了距离,为构建团结和谐的社区关系奠定了基础。
2. 同过一个节,共享民族风
节日文化的交融意义
不同民族有着各自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同过一个节,就是鼓励各民族相互参与对方的节日庆典。例如汉族的春节,许多少数民族同胞也参与其中,大家一起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而在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时,也有汉族等其他民族的朋友前往体验,共同感受泼水祝福的欢乐氛围。
这种共享节日的方式,让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得以展示和传播。在节日活动中,各民族的歌舞、服饰、美食等文化元素相互交融,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加深了各民族对彼此文化的尊重和喜爱,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感。
3. 同升一面旗,共爱一个国
爱国主义教育与国家认同
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各民族同升一面旗,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体现。在学校、机关单位、社区等场所,每周一举行的升旗仪式,不同民族的人们齐聚在一起,仰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这种仪式感强烈的活动,激发了各民族人民内心深处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例如在边疆地区的学校,各民族学生整齐地站在操场上,庄重地参加升旗仪式。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深刻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国家的繁荣稳定与每个民族息息相关,从而坚定了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信念,增强了国家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 同唱一首歌,共谱和谐曲
音乐文化的凝聚力量
歌曲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凝聚力。选择一些能够代表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精神的歌曲,如《爱我中华》《团结就是力量》等,各民族共同演唱。在合唱活动中,大家用统一的旋律和节奏表达情感。
例如在一些大型文艺汇演或者社区文化活动中,各民族的群众组成合唱团共同演唱这些歌曲。不同的嗓音、不同的民族特色在歌声中融合,唱出了各民族在祖国大家庭中和谐共处、团结一心的美好愿景,营造了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
5. 同走一段路,共圆小康梦
携手发展的现实要求
在实现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各民族同走一段路,意味着各民族要相互支持、协同发展。在经济发展方面,不同民族地区可以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进行互补合作。比如,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色农产品,但缺乏技术和市场渠道,而汉族地区可能在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等方面具有优势。
通过对口帮扶、产业合作等形式,各民族地区共同发展特色产业,如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手工艺品、特色农产品等在汉族地区的市场推广,汉族地区的技术和资金投入到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各民族共同参与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共享发展成果,携手走向全面小康。
二、“五同五共”对移风易俗常态长效的推进作用
1. 文化层面
促进多元文化交流融合
“五同五共”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互动,打破了民族文化之间的隔阂。各民族在语言、节日、歌曲等方面的交流共享,使多元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吸收。这种文化融合的趋势有助于消除一些传统习俗中的落后和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部分。
例如,在一些民族传统习俗中存在的过度铺张浪费的婚丧嫁娶习俗,当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时,受到其他民族简约、文明习俗的影响,会促使本民族对自身习俗进行反思和改进,推动移风易俗在文化交流的潜移默化中实现。
强化现代文化认同
在共同参与“五同五共”的活动过程中,各民族更多地接触到现代文化元素。如在同过一个节的活动中,现代的环保理念、文明的社交礼仪等现代文化观念会融入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中。同升一面旗、同唱一首歌等活动也不断强化各民族对现代国家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这种现代文化认同有助于引导各民族群众树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摒弃封建迷信、陈规陋习等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旧俗,从而推动移风易俗向常态化、长效化发展。
2. 社会层面
增进社会交往与团结
“五同五共”鼓励各民族之间的广泛交往互动。同讲普通话方便了各民族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交流,同走一段路促进了各民族在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合作。这种频繁的社会交往能够打破民族间的社会距离感。
在相互交往中,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社会关系。这种良好的社会关系有利于形成社会舆论压力,对不文明习俗进行抵制。例如,在一个团结和谐的社区里,如果有个别家庭在婚丧嫁娶时大操大办,周围各民族邻居的文明观念会对其产生影响,促使其改变行为,推动社区整体移风易俗的进程。
构建和谐社区与社会环境
当各民族积极践行“五同五共”时,社区和整个社会环境会变得更加和谐有序。各民族在共同的活动中遵循共同的文明规范和价值标准。例如在同升一面旗、同唱一首歌的活动中所传递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价值观,会引导各民族群众在社会生活中注重公共道德、遵守社会秩序。
在这样的和谐环境下,移风易俗的理念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文明的社会风尚成为常态,传统习俗中的优秀部分得以传承和弘扬,不良习俗则逐渐被摒弃,实现移风易俗的长效发展。
3. 经济层面
推动经济发展与观念转变
在“同走一段路,共圆小康梦”的理念下,各民族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合作日益密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例如,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发展特色旅游业,在与外界游客的交往中,接触到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
这种经济发展带来的观念冲击促使当地居民改变传统的一些保守、落后的习俗观念。如在对待游客时,更加注重文明礼仪和服务质量,摒弃过去一些不文明的待客习俗,推动了当地移风易俗的发展,并且这种发展是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的,有助于移风易俗常态长效机制的建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