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笔谈]提高乡村教育质量 夯实乡村振兴之基》
一、引言
乡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重要意义。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不仅关乎乡村孩子的未来与希望,更是为乡村振兴筑牢坚实的人才根基、文化根基和社会根基。
二、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1. 人才培养
为乡村发展提供人力支撑。高质量的乡村教育能够培养出有知识、有技能、有创新意识的乡村人才。这些人才熟悉乡村环境和农业生产,他们可以投身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如发展现代化农业、农村电商等。例如,一些经过良好农业技术教育的年轻人,能够将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带回乡村,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阻止乡村人才流失。当乡村教育质量提升,乡村学校能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就会吸引本地学生留在本地就读,减少因追求优质教育而流向城市的现象。同时,也能吸引外出求学的人才回流乡村,他们带回的城市理念、技术和资金等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2. 文化传承与发展
传承乡土文化。乡村教育可以将乡村的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等融入课程体系。在乡村学校里,学生可以学习本地的方言、民间故事、传统手工艺制作等。这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乡村特有的文化遗产,使乡村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避免乡村文化的“空心化”。
推动乡村文化创新。高质量的乡村教育能培养学生的文化创造力。乡村学生在接受现代教育知识的同时,能够结合乡村文化元素进行创新。比如,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宣传乡村文化,创作具有乡村特色的文艺作品,提升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3.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提升村民素质。良好的乡村教育有助于提高全体村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村民通过接受教育,能够更好地理解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提高民主意识和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例如,在村民选举、乡村公共事务决策等方面,受过良好教育的村民能够更加理性、公正地参与,促进乡村治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缩小城乡差距。提高乡村教育质量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关键。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当乡村孩子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孩子相近质量的教育时,城乡之间在人才培养、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差距也将逐渐缩小,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三、当前乡村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 教育资源短缺
师资力量薄弱。乡村学校往往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一方面,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工资待遇和职业发展机会不如城市教师。另一方面,乡村教师数量不足,存在大量代课教师现象,而且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合理,缺乏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专业教师,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教学设施落后。与城市学校相比,许多乡村学校的教学设施陈旧简陋。缺乏现代化的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图书馆等。例如,一些偏远乡村小学,可能只有几本陈旧的图书,学生无法接触到丰富的课外知识,限制了他们的视野拓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 教育理念相对滞后
传统应试教育观念浓厚。在乡村教育中,很多学校和家长仍然过于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这种观念导致教学方式单一,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缺乏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运用。虽然现代教育技术在城市学校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乡村学校,由于教师培训不足和设备缺乏等原因,很多教师不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线教育资源等现代教育手段,影响了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3. 家庭教育缺失
家长教育意识淡薄。在乡村,许多家长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他们往往忙于农业生产或外出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有些家长甚至认为孩子读书无用,只要能识字算数就可以,这种观念对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家庭辅导能力不足。即使部分家长有教育孩子的意愿,但由于自身知识水平有限,无法为孩子提供有效的学习辅导。特别是在孩子遇到学习困难时,不能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四、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策略与措施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教师的财政投入,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和津贴补贴,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例如,为乡村教师提供住房补贴、交通补贴等,让乡村教师能够安心扎根乡村教育。
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建立多元化的乡村教师补充渠道,除了传统的师范院校毕业生招聘外,还可以鼓励城市优秀教师到乡村支教、特岗教师计划的持续推进等。同时,要注重对新入职乡村教师的岗前培训,使他们尽快适应乡村教育工作环境。
加强教师培训与发展。定期组织乡村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应涵盖教育教学理论、学科知识、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如线上学习优质教育资源,线下开展教学观摩、研讨交流等活动,不断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2.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学设施。政府要增加对乡村教育的资金投入,为乡村学校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建设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同时,要加强对教育资源的管理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共享。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例如,城市学校可以与乡村学校开展线上教学交流活动,城市优秀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为乡村学生授课,乡村教师也可以学习城市学校的先进教学经验。此外,还可以建立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优质的课程资源、教学课件等,供乡村学校免费使用。
3. 更新教育理念
推进素质教育实施。乡村学校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设置上,要增加实践课程、兴趣课程的比重,如开设农业实践课、手工制作课、艺术欣赏课等。同时,要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不再单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多方面因素。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组织乡村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使他们掌握多媒体教学、在线教育平台使用等技能。学校要鼓励教师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日常教学中,如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利用在线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等。
4. 重视家庭教育
提高家长教育意识。通过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家长学校等形式,向乡村家长宣传教育的重要性,让他们认识到孩子的全面发展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例如,定期邀请教育专家到乡村为家长讲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学习方法等知识,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
构建家校合作机制。建立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有效沟通机制,教师要定期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活动等,如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运动会、文艺汇演等,增强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五、结论
提高乡村教育质量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任务,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乡村教育的重要性,正视当前乡村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更新教育理念和重视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策略与措施,不断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为乡村振兴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推动乡村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