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牵住“牛鼻子”,绘就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图景》
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抓住协同发展的关键
产业转移承接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积极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这是协同发展的“牛鼻子”工程。例如,雄安新区的设立就是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大战略举措。众多企业和项目开始向雄安新区转移布局。一些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在雄安这片热土上孕育而生。
河北其他地区也积极承接相关产业。曹妃甸成为北京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之一,承接了北京的钢铁、化工等产业的转移。通过产业承接,不仅缓解了北京的资源环境压力,也为河北的产业升级带来了机遇。像首钢搬迁到曹妃甸后,在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带动了曹妃甸地区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教育医疗等资源疏解承接
在教育资源方面,一些北京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始在河北布局。例如,北京交通大学在河北廊坊设立校区,这有助于将北京的优质教育资源向河北辐射,提高河北的教育水平,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北京教育资源过于集中的压力。
医疗方面,北京的一些知名医院与河北的医院开展合作。例如,北京天坛医院与河北的医院建立医联体关系,通过专家坐诊、技术帮扶等形式,提升河北当地的医疗技术水平,方便河北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北京的优质医疗服务。
交通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河北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与京津的高效联通。高速公路网络不断完善,京港澳高速、京台高速等交通大动脉加强了河北与京津的联系。例如,京台高速的开通,缩短了河北与北京之间的行车时间,为人员往来和物资运输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通道。
铁路建设方面更是成果显著。京津冀城际铁路网逐步完善,京津城际铁路延伸到河北境内,京张高铁的建成通车,不仅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提供了交通保障,也极大地加强了河北张家口与北京的联系。此外,正在规划建设中的雄安新区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快线等项目,将进一步提升河北与京津的交通便利性。
交通一体化协同管理
在交通一体化协同管理方面,京津冀实现了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河北居民持交通一卡通可以方便地乘坐北京、天津的公共交通,这为区域内人员的日常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在交通执法、运输服务标准等方面也逐步实现协同统一,例如在高速公路收费管理、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等方面开展合作,提高了区域交通的整体运营效率。
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协同发展的绿色保障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河北与京津共同应对大气污染问题。建立了统一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三地共享空气质量数据,以便更精准地制定污染防控措施。例如,在冬季取暖期,京津冀协同推进散煤治理工作。河北积极实施农村地区的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减少煤炭燃烧带来的污染物排放。同时,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方面,京津冀实行统一的预警和减排措施,根据空气质量状况,同步启动应急减排方案,对工业企业限产停产、机动车限行等方面进行统一安排。
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合作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河北与京津合作治理河流湖泊。比如在白洋淀的生态修复和保护中,河北积极开展对白洋淀的补水工程,同时加强对白洋淀周边污染源的治理。京津也通过资金支持、技术援助等方式参与到白洋淀的生态保护中来。此外,在永定河等流域治理上,京津冀共同开展河道整治、生态补水等工作,逐步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提高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通过牵住这些“牛鼻子”工程,河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不断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融入协同发展大局,绘就了一幅经济发展、交通便捷、生态良好的新图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