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所展现的新光彩的多个方面介绍: 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政策法规日益完善:文物保护法修订实施,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提供了更坚实的法律保障。同时,国家通过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等,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保护投入持续加大: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支持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与保护,加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使得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面积不断扩大,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技术手段不断创新: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等现代科技手段广泛应用于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中。如敦煌研究院建成“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并将30个典型洞窟的高清数据在互联网平台向全球共享,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在线观赏经典洞窟、壁画。 传承利用彰显新气象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2024年全年全国备案博物馆新增213家,年度举办展览4万多个,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新馆不断建成开放,如陶寺遗址博物馆、凌家滩遗址博物馆、龟兹博物馆等,成为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重要场所。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非遗微短剧”走红,助推一批小众目的地旅游走热,丰富了文化产品供给,也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各地通过擦亮特色文旅、生态旅游名片,将文化和自然遗产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科普教育功能增强: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唐家河片区,不断加强科普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涵盖观鸟、观兽、观虫等多种形式的自然教育课程体系,并为周边社区群众提供公益自然教育服务,让更多人了解自然遗产的价值和保护意义。 国际交流合作开创新局面文化遗产国际合作机制升级: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由文化遗产国际合作机制转变为政府间国际组织,联盟成员国、观察员国、伙伴国总数达到20个,为亚洲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更强大的合作平台。文物返还与交流成果丰硕:美国、阿根廷、意大利向我国返还111件文物艺术品,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回归祖国。同时,我国启动实施“文明桥梁计划——文物出境展览精品”项目,推动进出境展览提质增量,促进了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常态长效。积极贡献中国方案:我国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国际交流活动,摸索文化贸易创新发展模式,积极引客来,用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让世界游客感受我国人文之韵、自然之美,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贡献中国方案。 遗产保护意识得到新提升“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推动:自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来,每年围绕相关主题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了全社会对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意识,让更多的人关注、参与到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中来。公众参与度不断提高:随着“文物热”“博物馆热”“文创热”的兴起,公众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兴趣日益浓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形成了全社会共同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良好氛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