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因地制宜 海南乡村文旅融合绘新篇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7-5 14:4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因地制宜 海南乡村文旅融合绘新篇海南作为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独特的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以及丰富的乡村风貌。近年来,海南依托自身优势,以“因地制宜”为核心原则,推动乡村文旅深度融合,不仅让乡村焕发新活力,更成为海南自贸港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依托热带生态,打造“自然+体验”的乡村文旅模式海南乡村的最大底色是热带生态——椰林、稻田、热带雨林、海岸滩涂等景观独具特色。各地根据自身生态禀赋,设计差异化体验项目:热带雨林周边乡村:如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什寒村,依托五指山余脉的原始雨林资源,打造“云端村落”品牌,推出雨林徒步、星空露营、山泉茶歇等项目,让游客在原生态环境中感受黎族“刀耕火种”文化与自然的共生。滨海乡村:文昌市冯坡镇的白茅村,利用绵长的海岸线和未开发的滩涂湿地,开发赶海拾贝、渔家乐民宿、红树林科普等项目,保留渔家“拉网捕鱼”的传统技艺,让游客体验“靠海吃海”的质朴生活。田园乡村:琼海市博鳌镇南强村,以万亩稻田为画布,打造“艺术稻田”景观,结合稻田咖啡馆、农耕体验区和乡村艺术馆,将传统农业转化为“可看、可玩、可品”的文旅产品,每年吸引大量摄影爱好者和亲子家庭。## 二、深挖民族文化,构建“传统+创新”的文旅融合载体海南黎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文化是乡村文旅的灵魂。各地避免“同质化”复制,而是针对性活化本土文化:黎族文化活化:五指山市毛纳村聚焦黎族“非遗”,将船型屋、黎锦编织、树皮布制作等传统元素融入文旅场景。村里的黎锦工坊不仅展示技艺,还推出“游客DIY黎锦挂件”体验;夜间的“篝火打柴舞”活动,邀请村民与游客共舞,让民族歌舞从舞台走向互动。苗族文化创新: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进村,以苗族“三月三”节庆为核心,打造“苗族文化主题民宿集群”。民宿内饰采用苗族银饰、蜡染纹样,配套“苗药理疗”“苗家酸汤鱼制作课”等项目,甚至将苗族古歌改编为“沉浸式音乐剧”,让传统文化以更年轻的方式被接受。侨乡文化赋能:文昌、万宁等侨乡乡村,如文昌会文镇十八行村,依托百年侨宅群落,修复南洋风格古民居,开设侨乡博物馆、咖啡文化馆,还原“下南洋”历史故事,推出“侨批(书信)解读”“侨乡美食宴”等项目,让“侨文化”成为乡村文旅的独特标签。## 三、结合自贸港优势,探索“乡村+国际化”的文旅新路径海南自贸港建设为乡村文旅注入国际化视野。部分具备条件的乡村,在保留本土特色的同时,引入国际化服务与理念:多语言服务与跨境体验:三亚市吉阳区中廖村,作为黎族聚居村,不仅提供中英双语导览,还与东南亚国家的乡村建立“友好村”关系,举办“东南亚美食节”“黎族与老挝傣族文化对话”等活动,让乡村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小窗口。高端文旅配套:陵水黎族自治县大里乡,依托吊罗山雨林和黎族村寨的静谧环境,引入精品民宿品牌,打造“雨林疗愈中心”,提供瑜伽冥想、自然疗法等高端服务,吸引国内外追求“慢生活”的游客,实现“小众乡村”的国际化突围。## 四、乡村文旅融合的“海南启示”海南的实践证明,乡村文旅融合的核心在于“尊重差异、活化特色”:1. 不搞“一刀切”:避免盲目复制“网红村”模式,而是从地形、资源、文化等实际条件出发,如山区侧重生态,沿海侧重渔文化,民族地区侧重非遗。2. 让村民成为主角:文旅项目坚持“村民参与、利益共享”,如民宿由村民入股经营,非遗体验由村民担任导师,既保障了文化的真实性,又带动了乡村增收。3. 生态保护优先:在开发中严守“生态红线”,如禁止在红树林保护区内建设大型设施,雨林项目限定每日游客量,确保“文旅繁荣”与“乡村可持续”并行。如今,海南的乡村已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诗和远方”的具象化——在这里,游客既能触摸热带雨林的脉动,也能感受民族文化的温度,更能看到自贸港乡村的未来。因地制宜的文旅融合,正让海南乡村在发展中守住初心,在创新中绽放光彩。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17 00:58 , Processed in 0.05401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