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的印发有着多方面重要意义:
政策背景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压力与承诺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日益重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通过设定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是履行《巴黎协定》等国际承诺的重要体现,展示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大国担当。
国内可持续发展需求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主要目标
明确双控目标导向
总量控制目标:旨在对一定区域内(如全国、省级行政区等)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设定上限。这有助于从宏观层面把握碳排放的总体规模,避免温室气体无节制排放,推动各地区在总量约束下合理安排能源消费和产业发展布局。
强度控制目标:重点关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这一目标将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挂钩,鼓励各地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降低单位产出的碳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相对脱钩。
具体措施
强化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指标的协同管理
在政策制定层面,要将总量控制和强度控制目标相结合,制定综合性的碳排放控制规划。例如,在国家层面制定全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中长期目标,然后将其分解到各省级行政区,各地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特点,制定相应的落实方案。
在考核机制方面,建立统一的考核体系,既要考核总量控制目标的完成情况,也要考核强度控制目标的进展,促使各地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碳排放的总量控制和效率提升。
完善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制度安排
核算体系调整:传统的能耗双控主要关注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强度,碳排放双控则需要建立以二氧化碳排放量核算为核心的体系。这需要完善碳排放核算方法,明确不同行业、不同能源品种的碳排放系数,确保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政策衔接:在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过程中,要做好相关政策的衔接过渡。例如,在产业政策方面,对于高耗能行业的管控要逐步与碳排放指标挂钩,引导企业从单纯关注能耗降低向全面降低碳排放转变;在能源政策方面,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不仅要考虑能源的热值和成本,还要注重能源的碳排放特性。
实施激励约束机制以推动双控目标实现
激励措施
财政政策方面:设立专项财政资金,对在碳排放双控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地区、企业给予奖励。例如,对积极开展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和推广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支持企业进行节能改造、清洁能源项目建设等。
金融政策方面: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低碳项目的支持力度。如鼓励银行推出绿色信贷产品,给予低碳项目优惠贷款利率;推动资本市场为绿色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渠道,通过发行绿色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
约束措施
对未完成双控目标的地区:实行限批新增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等措施,限制其不合理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增长。同时,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监督检查,要求其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改进措施和时间表。
对高排放企业:可以提高其碳排放配额的有偿分配比例,增加企业的碳排放成本;或者在环境执法方面加强监管,对违规排放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影响和展望
对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影响
能源结构优化:推动能源结构从以化石能源为主向清洁能源转型。在碳排放双控的要求下,煤炭等高碳能源的消费将受到更严格的限制,而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将得到更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
产业结构升级:促使各产业向低碳化发展。高耗能、高排放的传统产业如钢铁、水泥、化工等将面临更大的节能减排压力,从而加速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同时,也将催生一批新兴的低碳产业,如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碳捕捉与封存(CCS)技术服务等,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中国经验和借鉴
中国在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的参考。特别是在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碳排放控制、如何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碳排放核算与管理制度、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示范和借鉴,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开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