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减负还存在以下一些“拦路虎”:
一、形式主义的惯性
1. 文山会海的变相存在
表现
虽然上级部门强调减少会议数量和文件发放,但一些会议和文件只是换了形式。例如,将大型会议拆分成多个小型会议,文件内容在表述上简化,但实质要求并未减少,基层仍需花费大量时间去解读、传达和落实。
有些部门为了体现工作的“重要性”,将原本可以合并的工作内容拆分成多个任务,分别发文、开会部署,基层人员要在不同的会议和文件要求之间来回切换,工作量不减反增。
2. 检查考核的过度留痕
表现
部分检查考核过于注重痕迹管理。基层工作人员为了应对检查,花费大量精力在整理档案、填写表格等工作上。例如,在扶贫工作中,有的基层干部需要为每一次走访贫困户都填写详细的表格,包括照片、签字等各种留痕材料,而这些材料整理工作占用了他们实际深入贫困户解决问题的时间。
一些检查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过于量化和细化,没有充分考虑基层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复杂性。基层为了达到考核要求,不得不做一些表面文章,如社区为了达到环境卫生考核的量化指标,可能会集中精力在迎检时段进行突击打扫,而不是从根本上建立长效的环境卫生治理机制。
二、工作流程与机制的问题
1. 层层加码的工作要求
表现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从上级到基层往往层层加码。比如,某项环保政策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将污染指标降低到一定程度,到了基层可能就会被要求提前完成,并且降低的幅度更大。这使得基层工作压力剧增,因为他们需要调配更多的资源,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更高的目标。
一些任务在层层下达时,任务范围不断扩大。上级部门可能只是提出一个宏观的工作任务,到了基层就变成了涉及多个方面、多个领域的复杂任务,基层工作人员要承担远超最初任务设定的工作量。
2. 部门协同的低效
表现
基层工作往往涉及多个部门,但部门之间协同合作存在诸多困难。各部门的工作目标、工作流程和工作重点不同,在联合开展工作时容易出现扯皮现象。例如,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涉及交通、水利、农业等多个部门,可能会因为资金来源、项目规划等问题,出现部门之间互相推诿责任,协调过程漫长,基层只能在各个部门之间反复沟通协调,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
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部门之间信息不畅通。如社区在进行人口管理工作时,公安部门、民政部门、卫生部门等都掌握着部分人口信息,但这些信息不能及时共享,基层社区工作人员就需要向各个部门重复收集信息,增加了工作量。
三、基层自身的局限性
1. 人力资源的瓶颈
表现
基层普遍存在人员编制不足的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基层承担的工作任务不断增多,但人员数量却没有相应增加。在乡镇政府,一个工作人员可能要负责多个领域的工作,如既负责民政工作,又要参与经 济发展和农村建设等工作,精力被严重分散。
基层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能力有限。由于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待遇不高、职业发展空间有限等因素,导致基层难以吸引到高素质人才,同时现有的优秀人才也容易流失,使得基层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提升受限,难以高效应对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
2. 技术与资源的短板
表现
基层在信息化技术应用方面相对滞后。虽然现在提倡数字化办公,但很多基层单位缺乏足够的信息化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例如,一些偏远农村地区的基层组织,网络信号不稳定,计算机设备陈旧,在进行线上政务服务、数据统计等工作时效率低下,甚至还需要采用传统的手工方式来完成工作,增加了工作量。
基层资源有限,无论是资金还是物资,都难以满足工作需求。在开展一些大型项目建设或社会服务工作时,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争取资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基层的工作负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