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历年与农历年的基本特点
公历年:
公历是一种太阳历,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基础。一个回归年的长度大约是365.2422天。为了方便纪年,平年规定为365天,每4年设置一个闰年(闰年为366天),闰年的2月有29天。
农历年:
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它既考虑了太阳的运动(回归年),也考虑了月亮的运动(朔望月)。一个朔望月的平均长度约为29.5306天。农历一年通常包含12个朔望月,大约是354或355天,为了使农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设置了闰月,有闰月的年份称为闰年,农历闰年有13个月,约384天。
2. 公历年与农历年“时差”时长时短的原因
公历年长度相对固定:
公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其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公历的日期与季节的对应关系比较稳定,每年的2月左右是冬季(北半球),7月左右是夏季等。
农历年长度变化较大:
由于农历要协调朔望月和回归年,没有闰月时,农历年比公历年短,大约短11天左右(365 354 = 11或365 355 = 10)。当设置闰月时,农历闰年比公历年长,大约长19天左右(384 365 = 19)。
农历闰月的设置规则比较复杂,是根据节气来确定的。19个回归年的长度大约等于235个朔望月,所以大致每19年中设置7个闰月。这就导致公历年和农历年之间的“时差”时长时短,有时农历新年在公历1月下旬(因为没有闰月的农历年积累了与公历的差距,使得农历年较早到来),有时在2月中旬(有闰月的农历年,农历年的长度变长,与公历的对应日期推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