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之后身体的疼痛确实有好坏之分,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好”的疼痛
1. 肌肉酸痛(延迟性肌肉酸痛)
产生机制
当进行不习惯的运动,尤其是力量训练、高强度间歇训练或者新的运动项目时,肌肉会承受较大的负荷。这会导致肌肉纤维出现微小的撕裂,同时肌肉内代谢产物如乳酸、氢离子等的堆积。这些代谢产物会刺激神经末梢,并且肌肉纤维的修复过程也会引发炎症反应,从而导致肌肉酸痛。这种酸痛通常在运动后12 24小时开始出现,24 72小时达到高峰,然后逐渐减轻。
对身体的积极意义
肌肉适应与生长:这种酸痛是肌肉对新的运动刺激的适应性反应。在肌肉修复和恢复过程中,身体会增加肌肉蛋白质的合成,使肌肉变得更加强壮。例如,一个人开始进行深蹲训练,最初几次训练后腿部肌肉会酸痛,但坚持训练后腿部肌肉力量和围度会逐渐增加。
提高运动能力:它也是身体逐渐适应更高运动强度的信号。经过多次重复相同运动,肌肉适应了这种负荷,运动能力会得到提升。比如,运动员在赛季前的高强度训练中,虽然会经历延迟性肌肉酸痛,但这有助于他们在赛季中发挥出更好的水平。
2. 适度的关节压力感
产生机制
在合理的运动中,关节会承受一定的压力。例如,在进行跑步运动时,膝关节和踝关节要承受身体的重量,并且在每一步的着地和蹬地过程中,关节软骨、滑膜、韧带等结构都会受到应力刺激。这种压力会使关节周围的组织液循环加快,关节滑膜会分泌更多的滑液,以营养关节软骨并减少摩擦。
对身体的积极意义
增强关节稳定性和营养供给:适度的关节压力有助于提高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从而增强关节的稳定性。例如,经常进行瑜伽中的站立体式练习,能够增强膝关节和髋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减少关节受伤的风险。同时,关节压力促使滑液的分泌和循环,为关节软骨提供了更好的营养,有助于维持关节软骨的健康。
二、“坏”的疼痛
1. 急性损伤引起的疼痛
产生机制
肌肉拉伤:往往是由于肌肉突然剧烈收缩或过度拉伸造成的。比如在短跑冲刺时,股四头肌可能会因为突然的强力收缩而拉伤;或者在进行劈叉动作时,如果柔韧性不足,大腿后侧肌群可能过度拉伸而拉伤。肌肉拉伤时,肌纤维会出现部分或完全断裂,周围的血管也可能破裂出血,引发局部疼痛、肿胀和功能受限。
关节扭伤:多发生在关节活动超出正常范围时,最常见的是踝关节扭伤。当踝关节内翻或外翻角度过大时,关节周围的韧带如外侧的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等会受到过度牵拉而撕裂。这会导致关节周围疼痛、肿胀、淤血,严重时关节的稳定性会受到影响。
对身体的危害
如果不及时处理,肌肉拉伤可能会导致肌肉萎缩、力量下降,影响运动能力的恢复。关节扭伤若处理不当,容易发展成慢性损伤,导致关节反复疼痛、肿胀,长期影响关节功能,增加骨关节炎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2. 过度使用导致的慢性疼痛
产生机制
应力性骨折:长期、反复的应力作用于骨骼,使骨骼的局部结构发生微损伤累积,最终导致骨折。例如,长跑运动员如果训练量过大,脚部骨骼尤其是跖骨会承受过多的压力,微小的损伤不断积累,就可能发生应力性骨折。
肌腱炎:经常重复同一动作,肌腱会受到过度的摩擦和牵拉。比如,频繁使用手腕进行打字或打网球的动作,手腕的肌腱容易发炎。肌腱炎发生时,肌腱组织会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疼痛、压痛、活动受限等。
对身体的危害
应力性骨折会严重影响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计划,需要长时间的休息和康复治疗。慢性肌腱炎会导致肌腱的弹性和强度下降,进一步影响运动功能,并且疼痛会持续存在,降低生活质量,甚至可能需要手术干预才能治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