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裁量基本规则》的发布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
[size=18px# 一、规则发布的背景
1. 适应监管需求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证券期货市场的交易品种日益丰富、交易方式日趋复杂,新型违法违规行为不断涌现。例如,在信息披露方面,除了传统的定期报告虚假记载等问题,利用社交媒体等新型渠道进行误导性信息发布等行为逐渐增多;在操纵市场方面,借助复杂的量化交易策略或跨境交易手段实施操纵的情况开始出现。原有的行政处罚规则在应对这些新情况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一套更为系统、科学、灵活的裁量规则。
2. 提升执法公正性和透明度
在以往的行政处罚实践中,由于缺乏统一、明确的裁量标准,不同地区、不同案件之间可能存在处罚尺度不一致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执法的公正性,也容易引发市场主体对监管执法的质疑。《规则》的发布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明确裁量的基本原则、考虑因素等,使市场参与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证监会的执法标准,增强执法的透明度。
[size=18px# 二、主要内容
1. 裁量的基本原则
合法合理原则
证监会在作出行政处罚裁量时,必须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确保处罚决定符合法律的规定。例如,在确定罚款金额时,要依据相关证券期货法律法规对不同违法行为设定的罚款幅度范围进行操作。同时,处罚决定还要合理,要综合考虑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危害后果等多方面因素,避免处罚过重或过轻。
过罚相当原则
要求处罚的轻重程度与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和危害后果相适应。比如,对于初次轻微违反信息披露规定且未对市场造成重大影响的上市公司,与长期恶意进行虚假信息披露、严重误导投资者并导致市场大幅波动的上市公司相比,在罚款金额、处罚种类(如警告、责令改正、暂停上市等)的选择上会有明显区别。
公开公正原则
裁量过程和结果要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证监会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要详细说明裁量的依据和理由,包括对违法行为事实的认定、考虑的情节因素以及如何根据这些因素确定处罚措施等。这有助于防止执法人员的主观随意性,确保不同的市场主体在相同或类似的违法情况下受到公平对待。
2. 裁量的考虑因素
违法行为的事实
这是裁量的基础,包括违法行为的发生时间、地点、手段等。例如,在内幕交易案件中,要准确认定内幕信息的形成时间、交易发生的时间以及交易的方式(是集中大量买入还是分散小额买入等)。如果内幕交易发生在重大资产重组等对市场影响较大的事件期间,且交易金额巨大、手段隐蔽,通常会被认定为较为严重的违法行为。
性质
不同性质的违法行为严重程度不同。如欺诈发行属于性质非常严重的违法行为,因为它从根本上破坏了资本市场的诚信基础,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而一般性的未按时报送财务报表等程序性违法行为相对较轻。
情节
情节因素涵盖多个方面。例如,主观故意程度是一个重要情节,如果市场主体是故意实施违法行为,如为了获取非法利益而操纵市场,其情节就比因疏忽大意导致的违法行为严重。再如,违法行为的持续时间,如果一家公司多年来持续进行虚假利润操纵,其情节比短期的类似行为更恶劣。
社会危害程度
从对投资者的影响、对市场秩序的破坏、对资本市场功能发挥的阻碍等角度衡量。例如,上市公司的虚假陈述导致大量投资者基于错误信息进行投资决策,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其社会危害程度较高;而一些未对投资者决策产生实际影响的轻微信息披露瑕疵,社会危害程度相对较低。
[size=18px# 三、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1. 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各类市场主体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证监会的执法尺度,从而在经营活动中有更强的自律意识。例如,上市公司在进行信息披露时会更加谨慎,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发生虚假陈述等违法行为,证监会将根据明确的裁量规则进行处罚,促使其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2. 增强投资者信心
投资者看到证监会的行政处罚裁量更加科学、公正、透明,会增强对资本市场监管的信任。他们相信在一个规则明确的市场环境中,自己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有效保护,从而更愿意参与资本市场投资,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3. 提高监管执法效率
规则为证监会的执法人员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南,减少了在裁量过程中的争议和不确定性,使执法人员能够更迅速、准确地作出处罚决定。例如,在面对复杂的证券违法案件时,执法人员可以依据《规则》中规定的裁量考虑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及时确定合理的处罚措施,提高案件的处理效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