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动投资占比下行的背景与原因
在2024年Q4出现公募主动投资占比持续下行的情况,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市场环境因素
宏观经济形势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果经济复苏进程不及预期,企业盈利增长的前景不明朗,这会使得主动管理型基金在选股时面临较大挑战。例如,不同行业的复苏节奏差异较大,准确判断能够跑赢市场的个股变得更加困难。
市场波动加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波动较大的市场中,量化投资等策略可能凭借其快速的算法和广泛的覆盖优势,在捕捉短期波动机会方面表现突出,相对而言,主动投资的基金经理可能难以持续做出精准的投资决策,导致部分资金从主动投资向其他投资方式转移。
投资策略自身局限性因素
主动投资依赖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研究团队的实力等。如果在某些时期,明星基金经理离职现象增多或者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无法有效转化为投资收益,会影响投资者对主动投资的信心。
主动投资的成本相对较高,包括管理费等。当市场上出现一些低成本且业绩表现尚可的替代投资产品(如部分指数增强型产品等)时,部分追求性价比的投资者可能会减少对主动投资基金的配置。
2. 青睐科技与港股的逻辑
科技板块
政策支持与发展趋势
从政策层面来看,各国都在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例如,我国不断出台鼓励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包括对新兴科技产业的研发补贴、税收优惠等。在2024年Q4,这些政策的持续发酵会使科技企业在创新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获得更多支持。
科技行业本身处于快速发展的轨道上。以人工智能为例,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其在医疗、金融、制造业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相关科技企业有望迎来业绩的快速增长期。半导体行业也在国产替代进程的推动下,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从芯片设计到制造环节,国内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这为科技板块的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基本面支撑。
估值与成长潜力
在经历了前期的市场调整后,部分科技股的估值相对合理,具有较高的性价比。例如一些中小科技企业,虽然规模较小,但在细分领域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其未来的成长空间巨大。与传统行业相比,科技企业一旦突破技术瓶颈或者在市场份额上取得突破,往往能够实现业绩的爆发式增长,吸引公募资金的青睐。
港股市场
估值洼地优势
港股市场在2024年Q4可能仍然存在估值相对较低的情况。与A股市场和美股市场相比,港股中的部分蓝筹股、新兴产业股票等估值被低估。例如一些在港上市的内地大型企业,由于市场情绪等因素,其股价未能充分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这对于寻求价值发现的公募资金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市场开放与互联互通深化
随着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的不断深化,资金流动更加便捷。公募基金可以更方便地配置港股资产,同时,港股市场也吸引了更多国际资金的关注。一些优质的港股标的,如互联网科技企业、金融企业等,既受益于香港本地市场的发展,又能分享内地经济增长的红利,是公募资金多元化投资的良好选择。
行业结构丰富性
港股市场涵盖了丰富的行业类型,除了传统的金融、地产等行业,还包括大量的新兴产业公司,如生物科技、新能源等。这些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为公募基金构建多元化投资组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总体而言,国泰君安对2024年Q4公募投资情况的这一判断反映了当时市场结构的变化趋势和投资者的偏好走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