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制造业升级人才保障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以下是一些具体措施:
一、教育与培训体系完善
1. 优化职业教育
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
建立制造业企业与职业院校的深度合作机制,共同开展产业调研,根据制造业升级的方向,如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动态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例如,在工业4.0发展趋势下,职业院校可新增工业互联网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专业,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够直接满足制造业企业对新兴技术人才的需求。
深化产教融合
推广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到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例如,汽车制造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学生在学校学习汽车制造相关理论课程后,到企业的生产车间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掌握汽车装配、调试等技能。
提升师资力量
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长效机制,定期选派教师到制造业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生产流程、技术创新和人才需求。同时,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和实践指导。
2. 加强高等教育对制造业人才的支撑
调整学科布局
在高校中加强工程学科建设,对于传统工程学科如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进行内涵式升级,融入数字化、智能化等现代元素。同时,鼓励高校开设新兴交叉学科,如生物制造工程、量子制造技术等,为制造业的前沿领域发展提供知识和人才储备。
强化实践教学
高校应加大实践教学在工程教育中的比重,与制造业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工程创新中心等实践平台。例如,高校的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可以在企业的先进制造车间进行实习,参与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开展继续教育
面向制造业在职人员开展继续教育,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可提供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课程,如短期培训、在职研究生教育等。针对制造业升级过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如3D打印技术、复合材料加工技术等,为在职人员提供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的机会。
二、人才引进策略
1.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部人才
人才补贴与奖励
地方政府和制造业企业可设立专门的人才补贴资金,对于引进的高端制造业人才,如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专家、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管理人才等,给予一次性安家补贴、购房补贴、生活津贴等。例如,一些城市对于引进的智能制造领域的国家级人才,给予高达百万元的安家补贴和每月数千元的生活津贴。
解决家属就业与子女教育
为引进人才的家属提供就业帮扶,根据家属的专业和技能情况,协调当地企业或单位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同时,保障引进人才子女的入学权益,在义务教育阶段,按照人才的需求和当地教育资源情况,优先安排其子女进入优质学校就读。
2. 积极开展国际人才交流与引进
建立国际人才合作项目
制造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可与国外知名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项目,通过联合研发、学术交流等形式,吸引国外优秀人才参与国内制造业升级项目。例如,中国的一些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与德国的制造企业合作,引进德国的机械制造专家,传授先进的制造工艺和质量管理经验。
优化外籍人才工作环境
简化外籍人才来华工作的签证办理流程,设立专门的外籍人才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在工作场所、文化交流等方面为外籍人才提供便利,营造国际化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如建立国际人才社区,提供国际化的医疗、休闲等服务设施。
三、人才激励机制构建
1. 薪酬与福利激励
绩效挂钩薪酬
在制造业企业内部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薪酬体系,对于在技术创新、生产效率提升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高额的绩效奖金。例如,在一家电子制造企业,如果员工成功研发出一种提高产品良率的新工艺,可根据新工艺带来的经济效益给予相应比例的奖金。
个性化福利
根据员工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福利套餐,如健康体检、职业培训补贴、弹性工作制度等。对于从事高强度工作的一线生产员工,可以提供更多的健康关怀福利,如定期的职业病防治检查、健身设施使用补贴等。
2. 职业发展激励
双通道晋升机制
在制造业企业中建立管理通道和技术通道的双通道晋升机制,技术人员可以在技术领域内不断晋升,享受与同级管理人员相当的薪酬待遇和职业地位。例如,技术人员可以从初级工程师晋升为高级工程师、首席技术专家等,而不必一定要转向管理岗位才能获得职业发展。
内部创业支持
鼓励有创新想法的员工在企业内部进行创业,企业为员工提供创业资金、技术设备、市场渠道等方面的支持。例如,一家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员工提出利用企业的闲置设备和技术资源开展特种零部件定制化生产的创业项目,企业可给予一定的启动资金,并在企业内部优先推广该项目的产品。
四、人才评价体系创新
1. 多元化评价指标
能力与业绩并重
在制造业人才评价中,改变以往单纯以学历、职称等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做法,更加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和业绩成果。对于技术工人,除了考察其职业资格等级外,还要重点评估其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完成生产任务质量和效率等方面的表现;对于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看其发表论文的数量,更要关注其参与的技术研发项目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增加创新和团队协作指标
设立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如专利申请数量、技术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情况等,鼓励制造业人才积极开展创新活动。同时,考虑团队协作能力,对于参与大型制造业项目的人才,评价其在团队中的沟通协调能力、对团队整体目标的贡献等。
2. 动态评价与反馈
定期评价与调整
建立定期的人才评价制度,如每年或每两年对制造业人才进行一次全面评价。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环境变化,及时调整评价指标和标准。例如,当企业向绿色制造转型时,增加对人才在环保技术应用、绿色工艺研发等方面的评价权重。
评价结果反馈与改进
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被评价人才,为其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供改进的建议和方向。例如,通过人才评价发现一名机械工程师在数字化设计软件应用方面存在不足,企业可以为其提供相关培训课程,帮助其提升技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