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蚌埠实践的一些方面:
一、政策支持与引导
1. 规划引领
蚌埠市制定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中长期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和路径。例如,规划到特定年份要实现一定比例的规上制造业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升级,将蚌埠打造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数字化制造示范城市。
2. 政策激励
出台一系列财政补贴政策,对企业进行数字化设备购置、信息化系统建设、智能制造项目实施等给予资金支持。例如,对于企业购买先进的数字化生产设备,按照设备采购金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补贴,减轻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资金压力。
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数字化转型相关研发、服务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服务收入方面可享受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加大投入。
二、企业数字化改造实例
1. 传统装备制造企业
生产流程优化
以蚌埠的某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为例,该企业通过引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了生产设备的互联互通。原来分散的机床、焊接设备等通过加装传感器和网络连接模块,将设备运行数据实时传输到中控平台。企业能够实时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生产效率和故障预警,设备的综合利用率提高了30%以上。
在生产计划安排方面,利用数字化管理系统,根据订单需求和设备产能自动生成生产计划,物料配送也实现了准时制(JIT)配送,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产品交付时间比原来缩短了约25%。
产品智能化升级
该企业还将数字化技术融入产品设计与制造中,开发智能装备产品。例如,在传统的工程机械产品上增加了传感器、控制器和通信模块,使产品具备远程监控、故障诊断和自动调整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或网络平台实时了解设备的运行参数、进行远程操作,产品的智能化水平提升显著,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2. 电子信息制造企业
供应链协同管理
蚌埠的电子信息企业积极构建数字化供应链协同平台。某电子元器件制造企业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和下游电子设备组装企业通过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在这个平台上,原材料供应商能够实时获取企业的生产计划和库存信息,提前安排原材料生产和配送;企业也能及时了解下游企业的订单需求变化,调整生产计划。通过供应链协同,库存周转率提高了约40%,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了15%左右。
质量管控数字化
该企业建立了数字化质量管控体系,在生产线上设置了大量的质量检测点,利用自动化检测设备和数据分析软件对产品质量进行实时监控。每一个生产环节的数据都被记录和分析,一旦出现质量波动,系统能够迅速定位问题根源。产品的一次合格率从原来的90%提升到95%以上,大大减少了因质量问题导致的成本浪费。
三、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
1. 玻璃制造产业集群
建立行业云平台
蚌埠玻璃产业集群建立了玻璃行业云平台,整合了集群内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数据资源。通过云平台,企业可以共享玻璃生产的最佳工艺参数、质量标准等知识资源。例如,新进入企业可以借鉴成熟企业的生产工艺,快速提升生产水平。同时,集群内企业还可以在云平台上开展联合研发项目,共同攻克玻璃新材料、新工艺等技术难题。
能源管理协同
在玻璃制造过程中能源消耗较大,产业集群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能源管理协同。建立能源监测与管理系统,对集群内企业的能源使用情况(如电力、天然气等)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根据能源价格波动和企业生产计划,统一调度能源供应,优化能源分配方案。通过这种方式,整个产业集群的能源成本降低了10% 15%。
四、人才培育与引进
1. 本地人才培育
蚌埠市加强与本地高校和职业院校的合作,开设与制造业数字化相关的专业和课程。例如,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学院等高校新增了工业互联网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专业,为本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输送专业人才。
建立实训基地,企业与院校联合开展实训项目,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机会参与企业的数字化项目实践。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数字化工作环境。
2. 人才引进
制定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外地数字化人才到蚌埠工作。对于高层次的数字化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给予安家费、住房补贴、子女入学优惠等政策待遇。例如,引进的智能制造领域的博士人才,给予数十万元的安家费,并在其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充实了蚌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人才队伍。
五、创新生态构建
1. 产学研合作
蚌埠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鼓励本地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开展合作项目。例如,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与本地玻璃制造企业合作,共同研发高性能玻璃材料。科研机构提供技术研发支持,企业负责产品产业化生产,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动了玻璃产业的技术升级。
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对合作项目给予资金资助,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2. 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建设数字化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解决方案定制、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站式服务。例如,平台汇聚了一批数字化转型领域的专家团队,企业可以在平台上咨询数字化改造过程中的技术难题,获取专家的解决方案建议。同时,平台还协助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申报,保护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创新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