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协力完善数据流通安全治理的一些举措:
一、政府层面
1. 立法与政策制定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专门的数据流通安全相关法律,明确数据的产权归属、流通规则、各参与方的权利和义务等基本法律框架。例如,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为数据保护和流通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法律规范,我国也在加快数据相关立法进程,如《数据安全法》等,未来还需进一步细化数据流通环节的法律细则。
制定扶持政策
出台鼓励数据流通安全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的政策,如对数据加密、匿名化处理等技术研发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科研补贴等支持。同时,制定数据跨境流通的安全审查和分类管理政策,在保障国家安全和公民隐私的前提下,促进数据的合理跨境流动。
2. 监管与执法
强化监管机构职能
明确数据流通安全的监管主体,如设立专门的数据监管部门或者明确各现有监管部门在数据流通安全监管方面的职责分工。加强对数据流通全流程的监管,包括数据采集、存储、传输、交易等环节,建立数据流通的事前审批、事中监测、事后评估机制。
加强执法力度
对数据泄露、非法数据交易等危害数据流通安全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提高违法成本,对违规企业和个人处以高额罚款、限制业务开展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等处罚措施,从而形成有效的威慑力。
二、企业层面
1. 内部管理机制
建立数据安全管理制度
企业应制定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策略,涵盖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员工数据访问权限控制、数据安全审计等方面。例如,大型互联网企业可以将数据按照敏感程度分为不同级别,对不同级别的数据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并且定期进行数据安全审计,检查数据使用是否合规。
加强员工培训
对员工开展数据流通安全相关培训,提高员工的数据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数据保护法律法规、数据安全操作规范、数据泄露应急处理等,确保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能够遵守数据安全要求。
2. 技术应用与创新
采用安全技术手段
运用数据加密技术,在数据存储和传输过程中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篡改。例如,采用高级加密标准(AES)算法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同时,利用数据匿名化和脱敏技术,在数据流通中保护用户隐私,如在数据共享用于数据分析时,对涉及个人身份信息的数据进行匿名化处理。
推动技术创新
加大在数据流通安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共同研究新的数据安全技术。例如,探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据流通安全解决方案,利用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性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和安全性。
三、行业层面
1. 行业自律组织建设
成立行业协会
在数据密集型行业,如金融、医疗、电商等,成立专门的数据流通安全行业协会。协会可以制定行业自律规范和标准,引导企业遵守数据流通安全的最佳实践。例如,金融行业协会可以制定针对金融数据流通安全的行业标准,规范金融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易行为。
开展行业交流与合作
通过行业协会组织企业开展数据流通安全方面的交流活动,分享数据安全管理经验、技术解决方案等。同时,促进行业间的合作,共同应对数据流通中的共性安全问题,如联合开展数据流通安全风险评估、建立行业数据安全共享机制等。
2. 标准制定与推广
制定数据流通安全标准
制定涵盖数据格式、数据质量、数据安全要求等多方面的统一数据流通标准。例如,制定数据接口标准,使得不同企业的数据能够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高效流通和对接。同时,制定数据流通安全的技术标准,如数据加密算法标准、数据匿名化标准等。
推广标准实施
通过行业宣传、培训等方式推广数据流通安全标准的实施。对积极采用标准的企业给予行业认可和奖励,鼓励企业在数据流通中遵循统一的安全标准,提高整个行业的数据流通安全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