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遗址保护规划和用地保障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
一、大遗址的价值
1. 历史文化价值
大遗址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实物见证。例如我国的殷墟遗址,它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青铜器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和遗址本身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等,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脉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遗址承载着丰富的民族记忆和文化内涵。像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它不仅仅是一堆陶俑,更是中华民族大一统帝国开端的象征,凝聚着古人的智慧、技艺和审美观念,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的重要源泉。
2. 科学研究价值
大遗址为多学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考古学领域,大遗址的发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人类的居住模式、生产方式、社会组织等。例如通过对良渚遗址的研究,考古学家发现了良渚时期的水利系统、城市规划和等级分明的社会结构,这对于构建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时空框架有着关键意义。
在环境科学方面,大遗址中的地层信息、动植物遗存等可以反映古代的生态环境状况。例如一些古代聚落遗址中的花粉分析,可以揭示当时的植被类型和气候变化,有助于研究古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 教育和旅游价值
大遗址是生动的历史教材。它可以让公众直观地感受历史的沧桑变迁和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北京的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每年吸引大量的学生和游客参观,通过展示遗址发掘现场、化石标本等,向人们普及人类起源和进化的知识。
大遗址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如意大利的庞贝古城,以其独特的古罗马城市风貌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在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传播了古罗马文化。
二、当前大遗址保护面临的挑战与加强规划和用地保障的必要性
1. 城市化和建设压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遗址面临着被城市建设侵蚀的危险。许多城市在扩张过程中,大遗址所在区域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往往成为开发的目标。例如一些城市的新区建设,可能会涉及到古代墓葬群或城市遗址等大遗址的范围。如果没有有效的保护规划和用地保障,这些大遗址很容易遭到破坏。
基础设施建设也可能对大遗址造成影响。如公路、铁路等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规划不当时可能会穿越大遗址保护区,破坏遗址的完整性或者干扰遗址的考古研究环境。
2. 保护与利用的平衡难题
在大遗址保护过程中,如何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是一个关键问题。一方面,需要对大遗址进行严格保护,防止过度开发对遗址造成破坏;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合理利用大遗址的文化价值,发挥其在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例如一些大遗址在开发旅游时,如果没有科学规划用地,可能会导致游客过度聚集在核心保护区,对遗址本体造成损害,同时也影响游客的体验。
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也存在困难。大遗址保护涉及到政府、当地居民、企业等多方面利益。当地居民可能希望通过开发大遗址来改善生活条件,企业可能更关注旅游开发等带来的经济利益,而政府需要从文化遗产保护、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如果没有明确的保护规划和用地保障措施,很容易出现利益冲突,影响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
三、加强保护规划和用地保障的措施及其影响
1. 规划方面
科学编制保护规划
要对大遗址进行全面的考古调查和评估,在此基础上,根据大遗址的类型、分布、保存状况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例如对于分布在城市中的大遗址,要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体系,明确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等。像南京城墙遗址,在城市规划中就明确了城墙本体及其周边一定范围内为保护区域,在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设活动需要严格遵守相关保护规定。
保护规划要注重长远性和动态性。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大遗址保护规划应适时进行调整。例如随着对某一古代遗址认识的不断加深,发现了新的遗迹分布区域,就需要对保护规划中的保护范围进行修订,将新发现区域纳入保护范畴。
多规合一协调发展
实现大遗址保护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的有机衔接。例如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大遗址保护的用地需求,预留出足够的保护空间。对于一些大遗址周边的土地利用,应根据保护规划的要求,合理确定土地用途,如在保护范围周边设置缓冲地带,用于发展与大遗址文化相关的文化产业、生态农业等。
与生态保护规划相结合。大遗址所在区域往往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在保护大遗址的同时,也要保护好周边的生态环境。例如一些古代水利遗址,其周边的水系、湿地等生态环境是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规划应将遗址保护与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等相结合。
2. 用地保障方面
明确用地性质与界限
依法确定大遗址保护用地的性质,如将大遗址的核心保护区明确为文化遗产保护用地,禁止任何与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例如陕西秦始皇陵的核心陵区,严禁进行商业开发和大规模建设活动,以确保遗址本体的完整性。
划清大遗址保护用地的界限,通过测绘、立碑等方式进行标识。这有助于防止在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对大遗址保护用地的侵占。例如很多古建筑遗址周边都会设立明确的界限标识牌,告知公众保护范围。
用地指标支持与补偿机制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给予大遗址保护用地指标的支持。对于因大遗址保护而限制开发的土地,政府应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给予补偿。例如在一些农村地区,大遗址保护范围内的土地不能进行大规模农业开发或工业建设,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生态补偿等方式,弥补当地居民的经济损失,提高他们保护大遗址的积极性。
通过加强大遗址保护规划和用地保障,可以实现大遗址的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同时也能在保护的基础上,探索合理的利用模式,促进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