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三部门联合发文加强大遗址保护规划与用地保障的一些情况:
一、主要背景
1. 文化遗产保护需求
大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推进,大遗址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大遗址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城市化进程中的建设性破坏、保护资金不足、保护规划与其他规划衔接不畅等问题。
2. 协调发展要求
在新型城镇化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背景下,需要在保护大遗址的同时,实现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民生改善等多方面的协调。合理的用地保障是确保大遗址得到有效保护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政策举措
1. 规划方面
多规合一
强调大遗址保护规划要与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将大遗址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等空间要求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确保大遗址保护在空间布局上得到准确体现。例如,在编制城市规划时,避免在大遗址保护范围内规划大规模的建设项目,防止对遗址本体及其周边环境造成破坏。
前瞻性规划
要求制定大遗址保护规划时要有长远眼光。不仅要考虑当前遗址的保护状况,还要对未来的考古发掘、保护展示、参观游览等需求进行预判。如对于可能有新考古发现的区域预留一定的保护和缓冲空间,以便后续能够顺利开展相关保护工作。
2. 用地保障方面
分类管理
对大遗址保护范围内的用地进行分类管理。例如,对于遗址本体核心区,严格限制非保护相关的建设活动,用地性质以保护用地为主;在建设控制地带,可以适当安排与大遗址保护展示、文化旅游等相关的配套设施用地,但要遵循严格的建设强度和风貌控制要求。
新增用地支持
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的前提下,为大遗址保护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设施建设、考古研究设施建设等提供必要的新增用地支持。比如,为建设大遗址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在土地利用计划安排上给予适当倾斜,保障项目顺利落地。
三、重要意义
1. 文化传承
有助于完整地保护大遗址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得以传承。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用地保障,能够为考古研究、文化展示提供稳定的空间,让更多的人了解大遗址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 社会经济发展
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推动大遗址所在地区的文化旅游发展。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大遗址资源,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带动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周边地区的环境品质和城市形象,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