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以新技术贩卖焦虑》
一、引言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新技术层出不穷,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编辑等。这些新技术本应给人类带来福祉和进步,但却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警惕,那就是部分人或势力利用新技术来贩卖焦虑,这种行为对社会和个人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
二、以新技术贩卖焦虑的表现形式
1. 商业营销中的焦虑诱导
在人工智能领域,一些智能家居产品的营销者宣称,如果不使用他们的智能设备,家庭就会处于“落后”“不安全”的状态。例如,智能门锁被宣传为只有使用它才能防止家庭被盗,暗示传统门锁存在巨大安全隐患,从而引发消费者对家庭安全的焦虑,促使他们购买产品。
在健康领域,基因检测公司有时会夸大基因与疾病的关联。他们可能会告诉消费者,检测出某个基因变异就意味着有很高的患癌风险,而实际上这种关联可能并不像宣传的那样绝对。这让消费者陷入对自身健康不必要的担忧,并且愿意花费高额费用进行更多检测或购买所谓的预防产品。
2. 媒体渲染与不实报道
媒体对人工智能可能取代人类工作的报道往往存在片面性。一些媒体大肆渲染未来大量工作岗位将被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算法取代,引发公众对失业的恐慌。例如,有报道称司机、客服、文案编辑等职业即将被淘汰,却很少深入分析新技术同时也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如人工智能工程师、数据标注员等。
对于大数据隐私问题,部分媒体过度渲染用户数据被泄露后的恐怖后果,如个人生活被完全曝光、遭受网络诈骗等。虽然数据隐私确实是一个重要问题,但过度的渲染会让用户陷入无端的焦虑,对正常的数字生活产生恐惧。
3. 科技概念的炒作与误导
区块链技术在发展初期被过度炒作。一些人将区块链与一夜暴富联系起来,推出各种打着区块链旗号的虚拟货币骗局。他们利用人们对新技术财富效应的向往和对错过机会的焦虑,吸引大量投资者入局。许多不懂技术本质的人在这种炒作氛围下,担心自己错过所谓的“区块链革命”而盲目参与投资,最终遭受经济损失。
量子计算概念也被部分人用来制造焦虑。一些所谓的科技讲座或培训机构声称,如果不了解量子计算,未来将在科技竞争中被淘汰,让普通民众尤其是家长产生对孩子教育落后的焦虑,进而促使他们报名昂贵的量子计算培训课程,而这些课程往往缺乏实际的教学价值。
三、以新技术贩卖焦虑的危害
1. 对个人的危害
心理压力增加。被新技术贩卖的焦虑所笼罩的个人会承受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例如,因过度担心基因疾病而焦虑的人,可能会长期处于紧张、恐惧的情绪中,影响睡眠质量和生活幸福感。对失业焦虑的人可能会不断怀疑自己的职业能力,产生自卑心理。
做出错误决策。由于焦虑,个人可能会在消费、投资等方面做出冲动的决策。如盲目购买高价但不必要的新技术产品,或者参与高风险的新技术相关投资骗局,导致个人经济损失。
2. 对社会的危害
社会信任受损。当新技术被用来贩卖焦虑时,公众对新技术的信任会逐渐降低。例如,如果人们不断被智能产品营销中的焦虑诱导所欺骗,就会对整个智能家居行业产生怀疑,阻碍新技术的正常推广和应用。
社会稳定受到影响。大规模的焦虑情绪可能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如对失业焦虑如果在社会中广泛传播,可能会导致工人罢工、社会矛盾加剧等情况。而且,过度渲染新技术的风险和危害也会阻碍科技的健康发展,影响国家的竞争力。
四、应对以新技术贩卖焦虑的措施
1. 加强监管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新技术相关商业营销活动的监管。对于夸大新技术功效、恶意诱导焦虑以促进销售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例如,规范基因检测行业的营销话术,要求企业准确、客观地告知消费者基因检测的结果及其意义。
加强对媒体报道的监管,制定关于新技术报道的准则。媒体在报道新技术时应遵循客观、全面的原则,避免片面渲染焦虑。对于发布不实新技术报道引发公众恐慌的媒体进行处罚。
2.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教育部门应加大在学校教育中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力度。从小学到大学设置系统的科学课程,让学生了解新技术的原理、应用和发展趋势,培养他们对新技术的理性认识能力。例如,开设人工智能科普课程,让学生明白人工智能的优势和局限性。
社会也应开展广泛的科普活动。科技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可以举办新技术专题展览和讲座,提高公众对新技术的认知水平,使公众能够辨别新技术贩卖焦虑的行为,不轻易被误导。
3. 科技企业的社会责任
科技企业在推广新技术产品和服务时,应秉持诚实、负责的态度。准确传达产品信息,避免利用焦虑来推销产品。例如,智能家居企业应客观介绍产品功能,强调产品是对传统家居的优化和补充,而不是将传统家居贬低得一无是处。
科技企业还应积极参与科普工作,向公众解释新技术的发展和影响,增强公众对新技术的信任。例如,一些人工智能企业可以开展免费的人工智能知识普及活动,让公众了解人工智能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情况。
以新技术贩卖焦虑是一个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现象。通过加强监管、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和强化科技企业的社会责任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抵制这种不良行为,让新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