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视觉假体确实有望让失明者重见光明。 研发成果及原理- 复旦大学等团队开发出全球首款光谱覆盖范围极广(470 - 1550nm,从可见光延伸至近红外二区)的视觉假体,由碲纳米线网络(TeNWNs)制成。- 其原理是植入眼底后,可替代凋亡的感光细胞接收光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在光照射下能高效产生微电流,直接激活视网膜上尚存活的神经细胞,无需依赖任何外部设备。 实验验证情况动物实验成功: - 在失明小鼠实验中,成功让其重新获得对可见光的感知能力。 - 在非人灵长类动物(食蟹猴)模型实验中,验证了假体的有效性,且植入半年后无任何不良排异反应,为后续临床转化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技术优势明显: - 相较过去的人工光感受器薄 10 倍以上,仅需一次微创且可逆的视网膜下植入。 - 融合“仿生修复”与“功能拓展”双重特性,既规避了侵入性脑部手术的风险,又突破了人类天然视觉的物理极限,还能让使用者“看见”红外光,精确定位红外光源甚至识别红外图案。 临床应用前景目前团队已着手深入研究视觉假体与视网膜的高效耦合机制,虽因医学伦理限制暂时不会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但从实验结果来看,新一代超视觉假体技术为失明者重见光明带来了新希望。不过,从动物实验到完全应用于人类让失明者恢复正常视觉,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试验等过程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长期稳定等。同时,团队研究策略双轨并行,除开发假体材料进行生物替代外,还同步探索针对失明的基因治疗手段,有望覆盖更多不同疾病阶段的失明患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