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方面,通过一系列举措实现了多方面的打破与融合,具体如下:打破传统边界: 打破学校边界:以中关村学院为例,它与国内数十所高校合作,还与高校、企业加强共建,探索全新人才培养模式。此外,北京市支持新型研发机构联合高校创建“通用人工智能实验班”和“通用人工智能因材施教计划”,贯通本硕博一体培养体系。 打破学科边界:中关村学院开设前沿短课紧跟学术浪潮,邀请行业大咖拓展视野,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推进科研项目,贯通“极基础、极应用、极交叉”研究理念,鼓励学生自主立项。学院还遴选人才时设置传统AI、AI交叉、“天偏怪才”三条赛道。北京工业大学新设置的智能建造专业,融合了多个学科群,体现交叉复合人才培养特色。 打破导学边界:在中关村学院,学生可以自主提出项目,一旦通过能得到学院提供的顶级资源支持,改变了传统学校里学生研究方向由导师决定的模式。 打破产教边界:中关村学院和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一体两院,一边走科研,一边走产业,共同打造“产学研创投”贯通的创新生态体系。北京还推广亦庄模式,支持高校与开发区等区域紧密合作,将研究生、本科生培养全周期推进到产业一线。同时积极建设未来科学城产教融合示范区,推动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建立协同攻关、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 打破阶段边界:北京市通过多种方式贯通不同教育阶段,如构建大中小贯通的人才培养链条,在基础教育阶段升级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探索人才培养新载体、新赛道;在高等教育阶段推广高校人才分流培养模式,建设荣誉学院、书院、实验班等。此外,北京交通大学构建本研贯通课程体系,实现本研课程有机衔接。促进融合发展: 体制机制融合:北京市委率先设立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谋划和推进教育强国首善之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发布《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体推进重点事项清单》,统筹布局全年重点任务,推进全市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培养模式融合:例如中关村学院和研究院联合设立七大特色学部,探索五条突破路径,培育跨域复合型AI领军人才等,推动人工智能从理论创新向产业变革的深度跨越。北京还通过“大思政课”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不同学段的教育教学相融合,同时推进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实现教育、科技、人才在培养过程中的有机融合。 资源融合:在基础教育阶段,升级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集纳大中小学、校外教育、科研院所等优质资源。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紧密合作,高校面向中小学生开放实验室等科技资源,与中小学共建科学教育基地,协同组织科学实践活动。此外,全市通过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等方式,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融合共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