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高校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强势“抱团”崛起,主要有以下原因:政策支持: -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为大湾区高校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和政策指引。随后出台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强调协同发展,为高校间的合作与优势互补绘制了清晰路线图。 - 广东实施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2025年投入超41.1亿元支持本科高校发展,同时推进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建设,构建起多层次、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香港教资会通过“卓越学科领域计划”等提升港校竞争力,澳门特区政府在《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中支持澳大、澳科大深化区域合作。合作发展: - 粤港澳三地高校合作紧密,如香港科技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推出“红鸟跨校园学习计划”,通过“科目共享”和“学分互换互认”等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 广东已建成多所内地与香港合作大学,如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还有多所合作大学在筹建中。同时,深圳大学在香港设立校区,中山大学在香港设立高等研究院,实现了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的“双向奔赴”,促进了人才协同培养和教育交流合作。区位优势:大湾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开放包容的环境以及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全球顶尖教育资源汇聚。众多世界知名大学、研究机构纷纷与大湾区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设立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或合作办学项目,为大湾区高校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和国际交流机会,推动其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自身努力:各高校在注重协同发展的同时,也积极走特色发展道路。港澳高校凭借自身优势,在国际教育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广东高校则聚焦学科前沿和产业需求,不断提升自身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例如以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为代表的深圳高校群体,尽管建校时间相对较短,但发展迅速,已成为大湾区高等教育版图中的重要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