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事对”与汉赋纪事经典化历程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23 22:5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事对”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以事类相对为特征的修辞方式,其与汉赋纪事的经典化历程存在密切关联。以下将从“事对”的概念内涵、在汉赋中的表现,以及二者如何共同推动汉赋纪事经典化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事对”的概念与特征概念界定    “事对”指以历史典故、人物事迹、典章制度等“事类”为基础,通过对偶的形式将不同事类并置,以达到叙事、议论或抒情的目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明确提出“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强调其以人事为对偶对象的特点。核心特征    以事为基:依赖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或文化符号,如汉赋中常见的“尧舜禅让”“汤武革命”等典故。    对偶修辞:通过句式、词性的对仗,使事类形成意义上的关联或对比,如班固《两都赋》中“昔者禹治洪水,而洛出图书”与“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对举。    表意功能:既可通过事类互证增强说服力,也可通过事类对照表达褒贬价值,如张衡《二京赋》以秦末暴政与汉初仁政对比,凸显讽谏意图。 二、“事对”在汉赋纪事中的具体呈现# (一)汉赋纪事的经典化诉求汉赋作为汉代“一代之文学”,其创作始终追求“体国经野”的叙事高度,试图通过对王朝历史、典章制度、自然万象的记录,构建具有权威性的文化记忆。如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以虚构的“天子游猎”叙事,实则歌颂汉王朝的疆域辽阔与帝王威仪,暗含将汉代历史“经典化”的意图。# (二)“事对”对汉赋纪事的技术赋能1. 历史叙事的体系化构建     - 通过“事对”串联古今事类,形成纵向历史脉络。例如班固《东都赋》中:       - “昔者周公营洛邑,以为此天下之中也”(周初营都)       - “光武皇帝受命中兴,复汉之大业”(东汉建国)       以周公与光武帝的事类对举,将汉代政权合法性追溯至周王朝,构建“天命转移”的历史逻辑。     - 案例:张衡《东京赋》对比“秦筑阿房,穷奢极欲”与“汉修德阳,约俭循礼”,通过事对强化“以史为鉴”的叙事主题。2. 典章制度的权威化阐释     - 汉赋常以“事对”引用儒家经典中的制度记载,赋予汉代政策以经典依据。如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写宫殿形制:       - “规矩应天,上宪觜陬(指星象)”(天道法则)       - “下合坤德,穷理尽性”(儒家伦理)       通过“天-地”事对,将建筑规制与宇宙秩序、儒家教义绑定,凸显制度合法性。3. 讽谏功能的艺术化表达     - 汉赋“劝百讽一”的传统常借事对实现,如扬雄《长杨赋》以“尧战于丹水,舜征有苗”(圣王征伐)对比“汉伐匈奴,空耗民力”,通过事类反差隐含批评,避免直言犯上,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三、“事对”推动汉赋纪事经典化的机制# (一)文化认同的建构:从“叙事”到“经典”- 汉赋通过“事对”将汉代史事与三代圣贤、儒家经典中的事类并置,使现世叙事获得历史与文化的双重背书。例如司马相如《封禅文》以“轩辕氏封泰山,昭明德也”与“汉武帝封禅,彰盛德也”形成事对,将汉武帝的政治行为等同于上古圣王,推动汉代历史向“经典范式”靠拢。# (二)文本范式的定型:从“散体”到“法度”- “事对”的规范化使用使汉赋纪事形成固定的文本结构:    1. 引古:援引经典事类(如《诗经》《尚书》中的典故);    2. 证今:对应汉代现实(如帝王政绩、社会风貌);    3. 升华:提炼“天人合一”“王道治国”等哲学意义。    这种结构在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中形成范式,后世赋作多效仿,使汉赋成为“体物写志”的经典文体。# (三)文学传统的延续:从“汉赋”到“经典”- 魏晋以降,“事对”成为骈文、律诗等文体的核心修辞,而汉赋因“事对”所承载的经典叙事,被刘勰、萧统等文论家视为“雅文”典范。如《文选》收录汉赋时,特别强调其“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事对功能)的特征,进一步巩固了汉赋作为“经典”的文学地位。 四、延伸:“事对”与经典化的双向互动事对依赖经典资源:汉赋中的事对多源自《诗》《书》《礼》等儒家经典,其修辞效果依赖读者对经典的认知,这反过来促使赋家更严格地遵循经典叙事逻辑。  汉赋丰富经典内涵:通过事对的艺术化重组,汉赋将汉代的政治实践(如封禅、郊祀)转化为新的“经典事类”,使儒家经典的阐释体系得以拓展。例如《史记·封禅书》对汉武帝封禅的记载,与司马相如《封禅文》的事对叙事相互呼应,共同构建了汉代封禅制度的经典化表述。 结语“事对”作为汉赋的核心修辞策略,不仅是一种语言技巧,更是汉代文人借助历史叙事实现文化认同、政治合法性建构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将汉代史事与经典事类的对偶关联,使汉赋从“润色鸿业”的宫廷文学升华为承载民族记忆的经典文本,最终推动了汉赋作为“一代之经典”的历史定位。这一过程既体现了文学形式对内容经典化的催化作用,也揭示了中国古代“以文载道”传统中修辞与思想的深层互动。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23 08:11 , Processed in 0.04428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