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广西环江发现新种疣茎绞股蓝野生资源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28 18:4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与云南麻栗坡县追踪到葫芦科绞股蓝属新种疣茎绞股蓝(Gynostemma verrucosum)的野生资源,这一发现由广西中药资源调查与整理创新团队完成,并于2024年在国际期刊《Phytotaxa》正式发表。 发现历程:历时8年的追踪2014年,团队在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首次发现茎干具疣状突起的未知绞股蓝植株,但因缺乏花果标本未能深入研究。通过持续8年监测,2022—2023年团队获取其完整生活史数据,结合叶绿体DNA与核糖体ITS序列分析,确认其与全球已记录的绞股蓝属植物存在显著遗传差异,最终确立为新种。 物种特征:疣突与特殊生境的适应疣茎绞股蓝最显著特征是藤茎密布疣状凸起,叶柄长达10厘米以上,种子呈阔倒三角形,区别于近缘种(如广西绞股蓝、翅茎绞股蓝)。其模式产地为隆林德峨镇的密林山谷,而环江与云南的新分布点扩展,印证了该物种对亚热带喀斯特地貌的强适应性,尤其在复杂生境中展现生存优势。 科学意义:填补多样性空白全球绞股蓝属已知约20种,中国占17种。疣茎绞股蓝的发现填补了该属形态与遗传多样性的空白:其非圆球形蒴果及独立进化分支,为研究绞股蓝属的分类演化提供了新样本。此外,绞股蓝属多具药用价值(如绞股蓝茶含皂苷),新种的化学成分挖掘或为医药开发提供新方向。 生态与保护:喀斯特生物多样性的缩影隆林德峨镇与环江的分布区均为珍稀药用植物的“天然庇护所”。团队通过长期监测(如继2021年发现那坡栝楼后,此次为葫芦科第二个新种),不仅推动物种认知,也为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实证。当前,疣茎绞股蓝的野生资源分布范围有限,其生态适应性研究对濒危物种保护具参考价值。 总结疣茎绞股蓝的发现,是广西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又一重要成果,既丰富了植物分类学知识库,也为药用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提供了新视角。团队历时近十年的追踪,彰显了长期野外调查对物种发现的关键作用。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26 00:07 , Processed in 0.04249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