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绵延近3200公里,纵贯2500多年,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人工运河,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蕴含着流淌千年的绿色基因,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生态治水智慧:大运河沿线展现出古人的生态治水智慧,如扬州的邵伯船闸,历史延续了1600多年。从东晋谢安筑埭,到唐代的“斗门”、宋代的“二斗门”、清代的“人字门船闸”等,再到如今的现代化三线船闸,其演变是运河兴衰与时代变迁的重要注脚。同时,船闸的操作方式从人力、畜力到机电动力、计算机编程控制,不断进步,体现了对运河水资源合理利用和航运效率提升的探索,是古人绿色治水理念的传承与发展。现代绿色航运实践:近年来,扬州重点推进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开展船舶水污染物防治、船港城一体化治理等。2024年,京杭运河扬州段船舶通过量达3亿吨,完成船舶燃油检测1000余艘次,合格率100%,船舶污染物“接转处率”达99%,确保“一江清水北送”,在发展航运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河道生态功能发挥:大运河河道具有行洪、排涝、输水、灌溉、备用水源、生态廊道等功能。天津市及武清区完成运河全段河道综合治理,打造出“水清、岸绿、景美、游畅”的河系水网和郊野生态文化廊道,成为拉动文旅经济和当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沿线生态环境改善: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的推进,运河周边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以北京通州为例,先后修建起多个污水处理厂,全面推进河长制,开展“清河行动”等综合治理工作。通州区还围绕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狠抓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呈现出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景象。文化与生态融合发展:以宝应为例,当地结合航道整治工程,新建运河驳岸和健身步道,打造运河风光带,建设健身场所,使其成为生态休闲空间。同时,宝应立足历史文脉传承,梳理运河文化遗产遗存遗迹,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打造了一批运河文化新地标,将运河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传承了运河文化,实现了生态与文化的良性互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