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争议行为不应被利用获利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29 15: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争议行为不应被利用获利”这一观点折射出商业伦理与社会价值观的深层博弈。当争议行为被当作牟利工具时,其背后往往暗藏着对规则的践踏与对公共利益的损害,以下从争议行为的界定、获利逻辑的危害、遏制路径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争议行为的界定:边界模糊的利益陷阱争议行为通常指因触及道德底线、法律灰色地带或社会公序良俗,而引发广泛讨论的行为。其核心特征在于:  价值冲突性:如利用争议性话题炒作(如消费灾难事件、歪曲历史人物)、生产有安全隐患的产品(如“问题儿童玩具”)、传播低俗内容(如打擦边球的广告)等,这类行为往往以“创新”“个性”为包装,实则挑战大众认知底线。  后果隐蔽性:短期可能通过争议吸引流量、快速变现,但长期会对社会价值观、行业生态造成潜移默化的伤害,例如“审丑经济”泛滥会扭曲公众审美,“毒流量”营销会削弱市场诚信基础。   二、利用争议获利的逻辑:短视的“流量变现”陷阱争议行为被商业化利用的背后,是“黑红也是红”的畸形逻辑在作祟,其危害体现在三个层面:  # (1)对社会:解构公序良俗,制造价值混乱  - 案例:某网红为博眼球,在烈士纪念碑前摆拍恶搞视频,利用公众对英烈的敬畏心制造争议,最终被平台封禁、法律追责。这种行为将严肃的历史记忆娱乐化,本质是对社会共识的挑衅。  - 影响:当争议成为流量密码,“无下限博出位”会形成示范效应,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真正优质、合规的内容被边缘化,社会整体文化品位被拉低。  # (2)对商业:透支信任,摧毁长期价值  - 逻辑漏洞:部分企业认为“争议即流量,流量即金钱”,例如某品牌曾因发布涉嫌歧视女性的广告引发抵制,虽短期登上热搜,但最终销量暴跌、品牌形象崩塌。  - 数据佐证:据消费者调研显示,超70%的用户会主动抵制通过争议行为获利的企业,认为其“缺乏社会责任感”,这意味着争议营销的短期收益往往以丧失用户信任为代价。  # (3)对个体:扭曲成功路径,助长投机心理  - 当“争议网红”“问题产品”频繁通过灰色手段获利,会传递“规则可突破”的错误信号。例如部分自媒体为涨粉刻意编造争议性话题(如虚假人设、对立情绪煽动),导致内容创作偏离“价值输出”的本质,沦为流量的傀儡。   三、遏制争议获利:构建“法律-平台-公众”三维防线# (1)法律兜底:明确红线,提高违规成本  - 完善法律法规:针对争议行为的商业利用,需细化《广告法》《网络安全法》等条款,例如将“利用争议性内容进行商业营销”纳入不正当竞争范畴,增设高额罚款、行业禁入等处罚措施。  - 典型案例:2024年某直播团队因炒作“家暴话题”带货被市场监管部门罚款200万元,这一案例释放出“争议获利必受严惩”的信号。  # (2)平台治理:技术+规则双管齐下  - 技术筛查:通过AI算法识别争议性关键词、画面(如低俗内容、敏感话题),对疑似违规内容提前拦截;例如短视频平台可建立“争议行为数据库”,对历史违规账号加强审核。  - 规则引导:制定《争议内容商业变现管理规范》,明确禁止利用自然灾害、性别对立、伦理争议等话题牟利,对违规账号实施“阶梯式处罚”(警告、限流、永久封禁)。  # (3)公众觉醒:拒绝为争议买单,守护价值共识  - 消费者层面:树立“不围观、不传播、不消费”的意识,例如对争议性产品主动抵制,对博眼球的内容取消关注,用“选择”倒逼市场回归理性。  - 社会监督层面:鼓励公众通过举报渠道(如12315、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对争议获利行为进行监督,形成“全民共治”的氛围。   四、正向启示: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生之道真正可持续的商业逻辑,应建立在“创造价值”而非“制造争议”之上。例如:  - 企业可通过技术创新(如绿色产品、适老化设计)、社会议题参与(如公益营销、弱势群体关怀)实现品牌增值,这类行为既能获得市场认可,又能推动社会进步。  - 内容创作者可聚焦垂直领域的深度内容(如知识科普、传统文化创新),用优质产出吸引目标受众,而非依赖争议性话题“走捷径”。   结语争议行为如同带刺的玫瑰,看似能快速采摘“流量果实”,实则暗藏扎伤商业生态与社会价值观的风险。唯有让“争议不可获利”成为共识,让规则与理性取代投机与短视,才能让商业回归“创造价值”的本质,让社会在健康的生态中前行。毕竟,真正的商业成功,从来不是踩着争议的钢丝跳舞,而是在合规与良知的地基上建造大厦。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26 01:38 , Processed in 0.07562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