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中国最北海岸线生态修复观察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29 22: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碧海金沙里的绿色承诺——中国最北海岸线生态修复观察夏日的辽宁,海风轻拂,海天一色。长达2200余公里的中国最北海岸线,正讲述着一场从污染到治理的生态转变。近年来,辽宁坚持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布局之中,向海洋污染宣战。地方立法、限制开发、生态修复……经过一系列整治,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到90%左右,较“十二五”末期提升了25个百分点,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生动缩影。从大连星海湾到锦州笔架山,从营口鲅鱼圈到丹东大鹿岛,无限风光吸引八方游客,海洋生态治理绘就人海和谐新画卷。## 生态修复,海滨“旧貌换新颜”6月的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游人如织。老虎滩—棒棰岛岸段监测站数据显示,这里海水水质达到一类标准。如今,15公里的岸线成为“海上游大连”的黄金段,珊瑚馆直接取用近海海水饲养热带鱼,年吸引近200万游客。“以前,这片海域水质差,沙滩上满是垃圾,岸边工厂、养殖场污水直排。”大连市民王强说,“经过生态修复,这里大变样,海水清澈,沙滩干净,成为休闲好去处。”在营口市海洋预警监测中心,营口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周大臣指着大屏幕说:“经过生态修复,营口市7条入海河流、8个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连续三年达到100%。”在盘锦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碱蓬草在微风中摇曳。碱蓬草不仅能固碳,还能抵御海浪侵蚀。盘锦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孙磊蹲在滩边说:“碱蓬草对生态环境很敏感,以前自然岸线破坏、海水盐度变化曾使碱蓬草大量减少,如今,大片碱蓬草到秋天就会变红,这是生态向好的最佳信号。”营口市副市长王正刚介绍说,近年来,当地累计投入5.78亿元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白沙湾项目入选生态环境部“全国美丽海湾”,随着生态持续向好,客如云来,目前年接待游客量约150万人次。## 精准施策,守护碧海金沙辽宁海岸线长,生态系统多样,面临诸多生态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辽宁精准施策,守护碧海金沙。近年来,辽宁省印发《美丽海湾建设工作方案》,将全省沿海划分成27个海湾单元,启动精细化调查,通过实地调查、卫星遥感等方式,系统掌握海湾生态环境基础状况。辽宁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许海军说:“‘十四五’以来,我们重点围绕湾区内入海河流综合治理、入海排污口整治、港口码头渔港污染防治、海滩海面垃圾治理、亲海空间环境治理、海岸带生态保护与治理等方面,实施海湾综合治理与保护。”在治理入海河流污染方面,辽宁统筹陆海治理,推进河海联动。2024年8月,《辽宁省河流断面水质激励补偿办法》出台,将总氮指标纳入河流断面水质补偿范围,进一步推进陆海统筹治理。2022年,鲅鱼圈区实施截污工程,将污水排入处理厂。在非汛期将部分河水引入鹊鸣湖,通过在湖内布设水生植物、生物菌种等措施建立“生态净化系统”。据介绍,目前,辽宁将入海河流总氮治理任务由沿海6市拓展到全省14市,全面深化省域内上下游一体协同推进总氮治理与管控。同时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凝聚保护合力。——实施“退养还湿”工程,让海岸“自由呼吸”。从2015年起,盘锦实施全国最大单体“退养还湿”工程,拆除598户养殖设施,恢复滨海湿地8.59万亩、修复自然岸线15.77公里,鸟类种类增加88种。2025年,盘锦将投入4.5亿元继续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工程,计划三年恢复盐地碱蓬植被364公顷,新增生态岸线3800米;营口仙人岛修复砂质岸线5.8公里,海岸带防灾能力提升20%……## 科技赋能,筑牢法治屏障在鞍钢鲅鱼圈钢铁分公司,11公里的全封闭传送带输送矿砂,监控大屏显示颗粒物排放浓度稳定在每立方米5毫克以下。鞍钢鲅鱼圈钢铁分公司安全环保部部长刘忠成介绍说,国际领先的氢气流化床装置正试验用绿氢实现“零碳炼铁”,厂区92台电动重卡年减碳1.8万吨。绿色蜕变沿海岸线铺陈:恒力石化(大连)产业园内,经过处理的工业废水中金鱼悠然游弋;大连庄河海上风电场年发电量可满足百万户家庭需求……“十四五”以来,辽宁省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76家,2024年辽宁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3%。在生态保护修复中,辽宁强化科技支撑,为生态环境保驾护航。营口建立“海上、岸上、陆上”三道防线整治涉海违法犯罪;辽河口保护区17处高空摄像头组成“天眼”系统;大连市普兰店区布设太阳能智能监控系统……法治网络在海岸线上越织越密,科技创新正助力对生态环境的高效修复。辽宁省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兴土说:“我们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等技术,对海岸线、海域、湿地等进行动态监测,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开展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生态修复成效。”## 绿色发展,生态红利释放在辽宁,近海生态“含绿量”持续转化为“含金量”。大连长海县国家级海洋牧场中,“海底造林”模式让生态养护与海产丰收双赢,2024年,长海县水产品产量73.2万吨,渔业产值117.1亿元;盘锦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带动周边乡村旅游收入持续增长;锦州探索盐沼植被碳交易;营口仙人岛修复潟湖沙坝提升防灾能力20%……“生态环境好了,游客多了,生意也好做了。”盘锦红海滩附近一家农家乐老板李华说,“以前,海边环境差,游客不愿来。现在,红海滩成了热门景点,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冠华说:“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提升海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推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良性互动。”从“生态疮疤”到“蓝色明珠”,中国最北海岸线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辽宁正书写着人海和谐的新篇章。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25 23:45 , Processed in 0.03877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