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港澳大学生在京开启文化体验之旅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30 01: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港澳大学生在京开启文化体验之旅:一场跨越地域的文明对话  当青砖灰瓦遇上岭南骑楼,当胡同吆喝碰撞粤语童谣,一场由港澳大学生开启的北京文化体验之旅,正成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与首都的文化纽带。近年来,随着内地与港澳青年交流项目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港澳学子走进北京,在故宫红墙下触摸历史脉络,在中关村科技园感受创新脉搏,于市井烟火中解码京华风韵。  # 一、文化寻根:从符号认知到精神共鸣  历史地标中的文明对话    故宫的脊兽、颐和园的长廊、天坛的圜丘坛……这些承载着千年中华文明的建筑符号,对港澳大学生而言既是课本上的知识,更是身临其境的震撼。在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文物库”前,来自香港大学的陈同学用VR设备“触碰”《千里江山图》,惊叹于传统绘画与现代技术的融合:“以前在历史课上学明清宫廷文化,现在站在太和殿前,突然理解了‘中轴线’背后的礼制哲学。”  非遗传承中的活态体验    走进南锣鼓巷的非遗体验馆,澳门科技大学的学生们围着景泰蓝工艺大师学习掐丝技艺。“铜丝在釉料中呈现的色彩变化,和澳门大三巴牌坊的石刻一样,都是时间沉淀的艺术。”带队老师提到,这类体验并非简单的技艺模仿,而是让港澳青年在动手实践中理解“工匠精神”的共通性——无论是北京的景泰蓝,还是澳门的木雕,都凝结着华人对极致的追求。  # 二、现实观察:在古今交织中读懂北京  科技与传统的共生图景    从798艺术区的先锋装置到中关村的AI实验室,港澳学子的行程刻意设计了“传统与现代”的对比线。在百度总部,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团队体验了无人驾驶汽车穿越胡同的场景,“当AI导航报出‘前方到达恭王府’时,突然觉得科技不是冰冷的,而是带着文化温度的。”这种冲击让澳门大学的林同学意识到,北京的魅力在于它能让故宫的雪落在中关村的代码上,形成独特的城市气质。  民生视角下的首都烟火    除了打卡景点,项目还安排港澳学生入住胡同民宿,与北京市民共包粽子、逛早市。在东交民巷的老茶馆里,澳门学子黄嘉欣跟着茶博士学“龙行十八式”茶艺,旁边的北京大爷用京片子聊起胡同改造的故事。“课本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很抽象,但听邻居阿姨说现在坐高铁去天津吃早餐很方便,突然理解了国家战略背后的民生意义。”  # 三、青年联结:从体验者到文化传播者  跨地域的青春对话    项目特别设置了“京港澳青年论坛”,港澳学生与北京高校学子围绕“文化数字化保护”“大湾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等议题展开讨论。来自香港浸会大学的媒体专业学生王浩宇,用vlog记录了北京之行,在B站收获10万+播放量:“我想让更多港澳同学看到,北京不是只有‘古老’的标签,它的包容和创新,和香港、澳门的城市精神有很多共鸣点。”  长效机制的搭建    据主办方介绍,此次体验之旅只是“京港澳青年文化交流计划”的开端,后续将推出“文化创客营”,支持港澳学生与北京团队合作开发文创产品。例如,澳门旅游学院的学生正与北京设计机构对接,计划将故宫元素与澳门大三巴的文创IP结合,推出“京澳记忆”系列盲盒,让文化体验转化为可触摸的创意成果。  # 四、深层意义:在流动中建构文化认同  从港澳到北京,不仅是地理距离的跨越,更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性的生动诠释。当港澳青年在长城上眺望群山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段城墙,更是一个文明如何在绵延中保持活力;当他们在国家博物馆看到“港澳回归”展厅时,会更深刻理解“一国两制”下文化认同的根基。这种体验超越了观光旅游,成为构建国家认同的重要路径——正如一位参与学生在日记中写的:“北京的胡同和澳门的小巷一样,都藏着华人对‘家’的理解,只是用不同的方言在讲述。”  这场文化之旅的意义,或许正在于让年轻一代明白:中华文化不是静态的符号,而是由无数地域文明共同书写的动态史诗,而他们,正是这部史诗的续写者。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26 05:07 , Processed in 0.05396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