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以伊冲突不断升级,大批中国公民面临安全威胁。中国政府迅速展开撤侨行动,最终成功将3125名中国公民从伊朗安全撤离。伊朗侨领等亲历者讲述了撤侨过程中的诸多细节:使馆统筹协调:中国驻伊朗大使馆依托和指导在伊华侨华人联合会组织人员撤离高危地区,陆续安排车辆将伊朗首都德黑兰及周边地区的中国公民从陆路口岸撤离。使馆工作人员昼夜接听领保求助电话,摸排人员底数,同中国公民保持联系,提供撤离路线指导,并派员赴伊朗与土库曼斯坦边境的巴吉兰口岸协助通关。侨团全力协助:从当地时间6月15日开始,伊朗华侨华人联合会和当地一些有能力的企业,一直在协助中国驻伊朗大使馆组织大巴护送同胞通过陆地撤离伊朗。伊朗华侨华人联合会执行会长马正华表示,前期他们配合大使馆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包括登记备案、联系车辆以及与第三国侨团对接等。克服撤离困难:由于离境人数激增,德黑兰交通拥堵严重,出城前30公里可能需要近4个小时,加油站也排起三公里长龙,每人限购5到15升汽油。行程中还可能出现手机信号显示正常但实际无法联络的情况。即便困难重重,撤离行动仍有序进行,侨胞们历经数十个小时的路程,陆续抵达伊朗与周边国家的边境口岸。多国提供支持:撤离过程中,伊朗、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等国向中方提供了宝贵支持。例如,阿塞拜疆的边境口岸临时为撤侨开启。中国驻阿塞拜疆使馆工作人员在口岸迎接撤离的中国公民,阿塞拜疆华侨华人协会也出动大巴车,采购面包、饼干、饮用水等生活物资,协助安置同胞。同胞相互照应:撤离途中,侨胞们互帮互助,展现出了深厚的同胞情谊。如在德黑兰大学就读的中国留学生丁玉罗和80多名同胞一起乘坐大巴车撤离,车上有老人和带着婴儿的母亲,大家分享食物和水,相互照应。航班接返回国:6月20日,首架接返自伊朗撤离中国公民临时航班从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起飞,经过6个多小时飞行后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机上乘坐330名中国公民。后续更多同胞也通过各种方式陆续回国,最终3125名中国公民全部从伊朗安全撤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