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在这里,人与城相契相守(文化中国行·人文观察)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30 04: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这里,人与城相契相守(文化中国行·人文观察)  当晨光掠过青瓦白墙的古巷,苏州平江路的茶馆里已飘出碧螺春的清香,手持吴侬软语的老人与拍照的年轻人擦肩而过;暮色浸染西安城墙时,城根下秦腔剧团的板胡声与地铁口的吉他弹唱相映成趣——这样的场景,正是当代中国城市中“人与城相契相守”的生动注脚。在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的交织中,城市不再是钢筋水泥的冰冷容器,而是承载着人文记忆、生长着精神根系的生命体。  # 一、城与人:血脉相连的文化共同体  城市的肌理中,藏着人的生活密码。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门框上斑驳的门钹记录着几代人的叩门声,院中老槐树的年轮与居民的人生轨迹重叠;福建福州的三坊七巷,坊巷间的马鞍墙隔绝了喧嚣,却让坊内的元宵灯会、中秋博饼等民俗活动成了邻里共享的文化基因。这种连接,早在城市诞生之初便已形成——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的聚落布局,体现着先民“逐水而居”的生存智慧,而河南洛阳偃师商城的宫殿基址,则见证了权力与生活空间的早期融合。  人与城的相契,更在于精神的共鸣。杭州西湖的“断桥残雪”因白娘子传说而成为爱情象征,游人驻足时不仅是观赏风景,更是在触摸一个城市的情感记忆;成都宽窄巷子的川西民居里,盖碗茶的氤氲热气中,既有老成都“摆龙门阵”的闲适,也有新派咖啡馆里年轻人的创意碰撞。这些场景印证着一个真理:城市的文化魅力,源于人的情感投射与生活实践的层层积淀。  # 二、传承与新生:在更新中守护文化灵魂  城市的发展并非对过去的割裂,而是对人文基因的创造性延续。广东广州永庆坊的改造堪称典范:修旧如旧的骑楼保留了“趟栊门”“满洲窗”等建筑符号,而巷内的粤剧博物馆与创意市集,则让粤剧、广彩等非遗技艺在年轻人的镜头下焕发新生。这种“留形留神”的更新模式,避免了“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困境,正如北京杨梅竹斜街在改造中,既修缮了破旧的四合院,又保留了胡同里“修笼屉”“焊洋铁壶”等老行当,让城市记忆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流淌。  科技的介入,为城与人的对话开辟了新维度。江苏南京的“数字明城墙”项目,通过AR技术让游客在触摸城墙砖时,手机屏幕上便会浮现明代筑城的历史场景;湖南长沙的超级文和友将老长沙的市井风貌“复刻”进商场,霓虹灯牌与老式冰棍摊的组合,让年轻人在消费空间中完成对城市历史的“沉浸式”体验。当传统街巷遇见数字技术,文化记忆不再是沉睡的标本,而成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生活现场。  # 三、流动的文明:人与城的双向赋能  城市塑造着人的精神气质,人也在定义着城市的文化品格。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与陆家嘴的摩天大楼并立,孕育了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格,而在此生活的人们,又以“精致而务实”的生活态度反哺着城市精神;云南大理的古城里,来自五湖四海的创作者将扎染、陶艺等手艺融入日常生活,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成了大理“自由与诗意”的文化注脚。这种双向赋能,让城市成为文明流动的容器——正如泉州古城的宋元商船遗迹与当代侨乡文化的交织,证明了人的迁徙与创造,始终是城市文化更新的源动力。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如何让人与城的关系更具温度?或许答案藏在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实践中:遗址公园内,稻田与古城墙基址共生,村民既作为遗址守护者,也以农耕生活延续着这片土地的千年记忆。当城市不再是“异己”的存在,而是与人的呼吸、情感、理想紧密相连的共同体,“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文化认同,便会在砖石草木间生长出最坚韧的根系。  # 结语:让城市成为文化记忆的活载体  从长安街的红墙到深圳湾的灯火,从徽州古村的牌坊到雄安新区的智慧街区,中国的城市始终在书写着人与文化的共生故事。当我们在城市中遇见一棵百年老树、走进一间老茶馆、聆听一段地方戏曲,感受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无数代人用生活刻下的文化密码。人与城的相契相守,终究是一场关于记忆、情感与未来的漫长对话——唯有让城市留住人的故事,人才能在城市中找到心灵的归处。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26 03:01 , Processed in 0.25002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