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首次超过360万亿元,物流业总收入达13.8万亿元,我国物流市场规模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这一成就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高效的物流体系能够有效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的流通环节,保障商品的顺畅流通,使原材料能够及时送达生产企业,产成品能快速运往市场,提高了供应链的协同效率,助力企业降低流通成本,增强了实体经济的竞争力,为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了坚实的物流支撑。推动制造业升级:“中国制造”向“智造”转型,对精益供应链管理需求大增,专业化的汽车物流、电子物流等服务崛起。装备制造领域物流需求贡献率超50%,汽车制造、电子设备物流增速均超10%,物流市场的发展牵引着制造业升级,推动其向更高质量发展。助力消费升级: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生鲜冷链、医药配送等高附加值物流需求激增,直播带货、即时零售等新业态也推动物流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跃迁。2024年即时物流订单规模超480亿单,同比增长近15%,满足了消费者对于配送时效性和个性化的需求,进一步促进了消费市场的繁荣,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降低社会物流成本:2024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至14.1%,为统计以来最低水平,相当于全社会节约成本超4000亿元。物流成本的降低,使得企业有更多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方面,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有助于整个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我国物流凭借规模优势,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积极参与国际物流合作,加强了与沿线国家的物流互联互通。2024年我国国际货运班列开行量突破2.5万列,中欧班列覆盖欧亚50国,海运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球总量近40%,提升了我国在全球物流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拓展国际贸易、促进区域经济合作搭建了高效的物流桥梁,推动我国经济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机会:物流行业的壮大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包括运输、仓储、分拣、配送等多个环节,吸纳了不同层次的劳动力,促进了社会就业,增加了居民收入,有利于社会稳定,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