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俄军对乌克兰大规模空袭时间间隔越来越短,这是其基于战场形势、战略目标等多方面因素考虑的结果,并且与“以炸逼进”战术的运用紧密相关。具体分析如下: 空袭时间间隔缩短原因报复与威慑:6月初,乌克兰的“蛛网行动”摧毁俄军41架战略轰炸机,重创俄空天军核心力量。俄军通过缩短空袭时间间隔,实施大规模、高强度的空袭,是对乌克兰的强力报复,同时向西方展示其军事韧性,重塑威慑力,表明俄罗斯仍有强大的军事打击能力,警告乌克兰及西方不要轻举妄动。消耗防空资源:俄军希望通过高密度的空袭,耗尽乌克兰仅存的防空导弹。以前长间隔的爆发性空袭,给了乌克兰补充防空资源和调整防御部署的时间,而现在缩短空袭间隔,可让乌军防空系统持续处于紧张状态,难以有效应对,从而降低其拦截率。配合地面攻势:俄军在乌战场集结了大量兵力,如在波克罗夫斯克方向集结11.1万人,还获得朝鲜12万装甲部队支援(计划7-8月投入攻势)。缩短空袭时间间隔,能为地面部队的推进创造有利条件,通过空袭削弱乌军防御力量,打乱其部署,为地面进攻铺平道路。利用西方援助空窗期:西方对乌克兰的援助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和不确定性,俄军抓住这一机会,加大空袭力度,在西方援助未能及时到位时,迅速改变战场态势,迫使乌克兰在不利局面下接受谈判条件。 “以炸逼进”战术解析战术原理:“以炸逼进”战术的核心是通过空袭引诱乌军防守力量分散,然后利用装甲集群发动闪电突击。俄军先以大规模的无人机群、巡航导弹等对乌克兰多个目标进行空袭,迫使乌军防空力量分散到各个拦截区域,从而出现防御漏洞。接着,俄军装甲部队趁势发动突然攻击,如第90装甲师带领1.4万兵力,配备T-72坦克,在远程火炮和电子战的配合下,快速突破乌军防线。战术优势: 出其不意:空袭与地面突击相结合,打乌军一个措手不及。乌军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应对空袭上,难以迅速组织有效力量抵御俄军装甲集群的突然进攻,例如乌军精锐兵力被调去俄本土搞偷袭,导致第聂伯罗防线出现空档,被俄军抓住机会突破。 成本效益高:俄军采用“无人机+导弹”的精准打击模式,以廉价的无人机如沙赫德-136撞击乌军F-16等高价装备,实现非对称消耗。同时,先以无人机群消耗乌军防空导弹,再以巡航导弹、高超音速导弹等突防关键目标,提高了打击效率,降低了整体作战成本。战术目标: 瘫痪后勤枢纽:俄军通过空袭重点打击利沃夫州等西方援乌通道、扎波罗热工业区及铁路节点,削弱乌军的物资供应和工业生产能力,从根本上降低乌军的反击潜力,使其难以维持长期作战。 逼迫乌克兰谈判:大规模空袭对乌克兰的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给乌克兰民众生活带来极大困难,在心理上对乌克兰政府和民众形成压迫,增加乌克兰的战争压力,从而逼迫乌克兰按照俄罗斯的意愿进行和平谈判,实现俄罗斯的战略目标,如承认克里米亚属俄、放弃入北约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