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12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引领性团体标准项目,重点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前沿、关键技术发展方向,有效填补了新技术领域标准空白,将为产业创新升级提供及时、精准的标准支撑。以下是对部分标准的解读:《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该标准首次明确了“全固态电池”定义,要求离子传递完全通过固体电解质实现,与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形成严格技术分界。同时规定,被测样品通过破口目视检测(无液体渗出),再经过120℃真空干燥6小时后的失重率<1%,则判定为全固态电池。此标准解决了行业对全固态电池定义模糊、液态物质含量测试方法缺失等问题,为全固态电池技术升级和产业化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后续全固态电池国家标准制定提供实践支撑。纯电动乘用车换电相关标准:该标准对换电电池系统、换电机构、电气与冷却接口等核心内容作出明确规定,有助于构建跨界产业新生态。通过规范换电相关标准,可促进不同企业之间换电设施的兼容性和通用性,推动换电模式的普及和发展,解决新能源汽车用户的里程焦虑问题,提高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便利性和市场竞争力。《车路云一体化基础设施分级》:这个标准聚焦车端实际应用需求,提出了面向车路云一体化的城市智能化道路的分级体系,能够指导试点城市建设。它为车路云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分级标准,有助于各地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规划和建设智能化道路基础设施,促进车辆与道路、云端之间的有效协同,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大规模应用和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专家表示,团体标准的技术要求往往高于国家标准。通过团体标准的建立,能够先行先试,为国家标准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助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