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学者、名师、媒体人 多维解读作文题“我与我们”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7-1 15: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学者、名师、媒体人 多维解读2025广州中考作文题“我与我们”6月30日11时,2025年广州中考语文科考试结束,语文作文题目揭晓——《我与我们》。羊城晚报第一时间邀请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丁之境,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州市江南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娄红玉,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专职编委林如敏,点评此作文题。## 思考“个体”与“周围世界”的共生关系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丁之境表示,作文题《我与我们》简明易懂、朴素自然,引导考生思考个体成长与群体、集体的关系,个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个题目的写作,不能孤立写“我”,也不能宽泛写“我们”,考生要同时关注“我”与“我们”,题目中的“与”字强调“我”与“我们”之间的联系、互动、影响甚至碰撞。题目体现了中考作文命题的规定性,又具有高度的开放性。规定性体现为:写作主体确定,以第一人称视角写“我”的经历、观察、感悟等;核心关系锁定,文章必须探讨“我”(个体)与“我们”(集体/群体/周围世界)之间的关系。开放性体现为:“我”与“我们”内涵多元,考生选材范围广泛,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宏大主题下的个体感受等都可以入题。文章的立意角度也是多维的。可以聚焦个体成长,抒写在集体中认识自我、突破自我,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可以聚焦集体力量,表现个体从集体中汲取力量、找到归属;可以聚焦互动关系,进行价值思辨,思考个体如何影响集体,集体如何塑造个体……面对这样一道人人都有话可说、可以自由选择文体和表达风格的题目,寻找最有情感冲击力或思考价值的“我们”,展示最动人的场景和事件,深刻挖掘“我”与“我们”之间最具张力的关系,表达自己独特思考和有深度的立意,这样的作文会脱颖而出。## 我在我思,文化传承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州市江南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娄红玉认为,这是一道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思辨性、文化性的好作文题。考生可以从以下两点突破:一是“我在与我思”的生活场景。考生需要再现或建构生活情境,聚焦成长励志、青春奋斗、人际交往、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主题,描写、抒发“我”与“我们”经历过的真实生活和个性化体验。二是“我与我们”的生命理解。“我”与作为“我们”的朋友、家庭、班级,甚至国家、地球互为一体,休戚相关。考生需要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体认、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坚韧、自信、奋斗、家国情怀等思想精髓,不断驱动自我反思,收获精神成长。## 不必一味追求宏大叙事在《我与我们》这样一个标题下,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专职编委林如敏认为,考生既可以在“我们”的视野中进行宏大叙事,回应时代提出的重大命题,抒发厚重的家国情怀,也可以关注生活中的琐碎事件、生活点滴,表达自己的个人情感。大千世界无限丰富也无限复杂,在“我与我们”的关系中,只要稍加留意,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是选题。无论是家国情怀还是个人情感,讲好故事是写好这篇作文的有效手段之一。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中,嵌入生动精彩、引人入胜的故事,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尽管教材给人们规定了一套写作范式,但每一篇作文都是由一个具体的考生完成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学识、兴趣、特点千差万别。写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这是把文章写好的先决条件。只要情感是真实的,故事是动人的,“小我”也是值得肯定的,一味追求“主流”“宏大”反而有可能陷入空洞而吃力不讨好。当然,在“我与我们”的叙事中,无论是宏大命题,还是着眼社会上一些公序良俗,或是关注生活点滴,最后都应该提炼出真善美、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主题。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23 12:53 , Processed in 0.03630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