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2025年版)》,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北京全市中小学校将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实现中小学生全面普及。具体情况如下: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以全面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为目标,包括人工智能意识与思维能力、人工智能应用与创新能力、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帮助学生从“基本了解人工智能”到“合理使用人工智能”再到“创新应用人工智能”。各学段教学目标:小学阶段通过体验式课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与特点,使用简单的人工智能工具完成创意表达和问题解决。初中阶段以认知类课程为主,培养学生进阶的实践能力与伦理意识,能够使用生成式工具完成内容创作。高中阶段以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为主,引导学生熟悉数据处理与标注、机器学习算法原理及深度学习入门知识,掌握一定开发智能系统的实践能力。课程设置方式:学校可将人工智能课程独立设置,也可以与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融合开展,注重一体化设计,防止重复交叉。课程评价:人工智能课程评价结果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形成贯穿中小学阶段的完整评价链条。学校将通过知识测试、项目汇报、作品展示、主题辩论等多元化评价模式,考查学生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还会利用电子学习档案等技术手段,实时记录学生学习轨迹。此外,北京还将发挥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整合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等资源要素,拓展人工智能教育场域,开放相关实验室、体验馆等资源,形成协同育人“教联体”。同时,面向全市中小学教师实施“百千种子计划”,培养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专业名师和骨干教师,打造AI教育名师队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