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种业振兴“数字突围”》是发表于华声在线的一篇评论文章。文章指出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种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育种已成为国际趋势,实现数字突围是湖南种业振兴的关键。具体内容如下:湖南种业数字化现状与成效:湖南省委、省政府积极落实种业振兴战略部署,在种业数字化方面成效显著。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量达3万余份,辣椒种质资源保存数量居全球首位。拥有8名农业院士和近4000名种业科研人员,种业企业400余家。贺家山原种场数字水稻解决方案入选全国智慧农业建设典型案例,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世界领先。岳麓山种业实验室建设加快,其创新中心构建的两大共性技术平台,集聚了湖南90%的种业科研力量,生物育种效率提升40%,新品种研发周期平均缩短1/3,种业创新数字化体系逐渐建成。存在的短板:种质资源数字化开发不足,数据质量和分析准确性有待提高;数字化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不多,存在技术瓶颈和依赖风险;既懂生物技术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数字人才短缺;种业产业链协同数字化程度低,未形成整体优势。应对措施: 推进种业产业链数字化升级:推动育种模式从大田育种向分子育种、设计育种转变,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于育种流程。加强良种繁育基地数字化改造,建立基因大数据智能化监测系统。建设数字化种业产业园区,形成“育繁推”数字一体化发展模式,用数据流串联商业化育种体系,提高育种效率。 搭建种业大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加快湖南种业大数据中心建设,引进前沿技术和先进设施,整合种质资源、育种技术等数据,建好种质资源数据库,挖掘优异基因资源并共享。整合全省相关部门和企业的育种试验、示范推广等信息,形成综合性共享平台,强化大型科技创新平台的信息共享功能,打破信息垄断壁垒。 构建数字种业协同创新体系:以打造多个种业高地为抓手,整合常规育种技术力量,强化生物技术育种和信息化育种联合。发挥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和种业企业资源优势,开展技术攻关联合行动,建立主体协同研发机制,鼓励社会资金和民营企业参与,形成具有湖南特色的种业数字化协同创新体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