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让“三下乡”活动充满生机活力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7-2 01: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下乡”活动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知识与实践、服务与需求的重要桥梁,要始终保持生机活力,需在守正创新中贴近乡村实际、回应群众期盼、紧跟时代步伐。以下从多个维度探讨如何让这一活动焕发持久生命力: 一、精准对接需求,让服务“接地气”“三下乡”的核心是“下乡”,关键在“有用”。脱离乡村实际的服务,再热闹也只是“一阵风”。  调研先行,靶向发力:提前通过村两委、驻村工作队、村民代表等渠道,摸清乡村在农业技术、医疗健康、教育资源、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急难愁盼”。比如,针对种植大村开展特色作物病虫害防治培训,为留守儿童设计心理疏导和兴趣课堂,为老年群体提供免费体检和慢性病管理指导。  避免“一刀切”,突出差异化:东部乡村可能更缺电商直播、乡村旅游规划等“新技能”,西部偏远乡村可能更需要基础医疗、义务教育资源补充;平原地区侧重规模化种植技术,山区则需林下经济、生态养殖等适配方案。根据地域特色定制服务包,让“送下去”的资源真正“用起来”。   二、创新形式载体,让活动“聚人气”传统的摆摊宣传、集中讲座容易让群众产生“距离感”,需用更鲜活、互动性强的方式吸引参与。  用“新场景”激活参与感:把农技课堂搬进田间地头,让专家手把手教村民嫁接、施肥;将文艺演出融入乡村庙会、丰收节,用快板、小品、地方戏演绎政策知识和文明新风;开设“流动服务车”,把体检设备、图书资源、法律咨询送到村民家门口。  借“数字化”延伸服务链:建立“三下乡”线上平台,上传技术教程、科普视频,方便村民随时回看;开通“专家在线答疑”通道,解决种植养殖中的突发问题;通过短视频、直播宣传活动亮点,让在外务工的村民也能了解家乡变化,激发返乡参与热情。  让“村民当主角”: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鼓励村民参与策划。比如,让乡村文化能人牵头组织文艺汇演,邀请种粮大户分享经验,发动村民评选“最需要的服务项目”,让活动从“我们送什么”变成“大家要什么”。   三、建立长效机制,让影响“扎下根”“三下乡”不是“一次性任务”,而应成为持续赋能乡村的“常态化工程”,避免“雨过地皮湿”。  “输血”与“造血”结合:在送物资、送服务的同时,更要培养本土力量。比如,培训乡村教师、村医提升专业能力,扶持“土专家”“田秀才”成为技术带头人,组建村民文艺队、志愿者队伍,让乡村拥有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能力。  搭建“常联系”的桥梁:推动城市学校、医院、企业与乡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例如,高校每年派师生驻村开展支教和科研,医院定期派医生轮岗坐诊,企业提供农产品销售渠道和技术支持,让“三下乡”从“阶段性活动”变为“持续性合作”。  纳入乡村振兴大局:将“三下乡”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等深度融合。比如,结合乡村产业规划开展技能培训,助力村民就业创业;通过文化下乡挖掘非遗、民俗资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借助科技下乡推广智慧农业,提升生产效率。让活动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而非孤立的“附加项”。   四、凝聚多元力量,让资源“活起来”“三下乡”不能仅靠政府推动,需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合力。  撬动社会力量参与: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公益团体加入,比如,爱心企业捐赠农机具、图书,社会组织开展留守儿童关爱项目,高校社团组织暑期实践队驻村服务。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荣誉激励,让更多主体愿意为乡村投入资源。  发挥青年力量“生力军”作用:吸引大学生、返乡青年参与“三下乡”,他们熟悉新媒体、思路活跃,既能传播新知识,也能带回乡村的真实需求。同时,通过活动让青年深入了解乡村,激发他们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为乡村注入“青春活力”。   结语“三下乡”的生机活力,源于对乡村的真心投入,对群众的深厚感情,以及对时代需求的敏锐把握。只有始终以“乡村所需”为出发点,以“群众满意”为落脚点,在内容上务实、形式上创新、机制上长效,才能让这一活动真正走进村民心里,成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温暖纽带”。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23 07:07 , Processed in 0.06668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