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季,这种由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A组、肠道病毒71型等)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尤其“偏爱”5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传染性强,常在幼儿园、托儿所等集体场所暴发流行,家长们需格外警惕。以下是关于疱疹性咽峡炎的关键信息,帮助家长科学应对: 一、疱疹性咽峡炎的典型症状孩子感染后,通常会出现这些表现,家长可重点观察:1. 突发高热:体温迅速升至39℃-40℃,持续1-4天,部分孩子可能反复发热。2. 咽部疱疹:发热1-2天后,口腔咽峡部(如扁桃体、软腭、悬雍垂等部位)出现灰白色疱疹,周围伴有红晕,1-2天后疱疹破溃形成溃疡,孩子会因疼痛拒绝进食、流口水。3. 其他伴随症状:可能伴有头痛、乏力、呕吐、腹痛等,年龄较小的婴儿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拒奶。 二、与手足口病的区别很多家长容易混淆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两者虽都是肠道病毒引起,但核心区别在于:疱疹位置: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仅出现在口腔咽峡部;手足口病除了口腔,手、足、臀部还会出现皮疹或疱疹。风险程度:部分手足口病(如肠道病毒71型感染)可能引发重症,而疱疹性咽峡炎多为轻症,极少重症。 三、传染性有多强?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玩具、餐具等)、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患者的疱疹液感染。传染期: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痊愈后仍可能排毒数周,需注意隔离。 四、家庭护理与治疗要点目前疱疹性咽峡炎没有特效药,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家长可做好这些护理:1. 退热止痛:体温超过38.5℃时,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同时缓解咽部疼痛;也可通过温凉的流质食物(如凉白开、米汤、酸奶)减轻口腔刺激。2. 补充水分:鼓励孩子少量多次喝水,避免脱水(观察孩子尿量,若明显减少、口唇干燥,需及时就医)。3. 饮食调整:选择温凉、软烂、易吞咽的食物(如粥、蒸蛋、果泥),避免辛辣、滚烫、坚硬的食物,减少对溃疡的刺激。4. 口腔护理:饭后用淡盐水或温水漱口(婴幼儿可喝几口温水清洁口腔),保持口腔卫生。5. 隔离休息:孩子需居家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后1周,避免去幼儿园或公共场所,防止交叉感染。 五、何时需要立即就医?多数孩子1-2周可自愈,但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送医,警惕重症风险:- 持续高热超过3天,退烧药效果不佳;- 精神差、嗜睡、烦躁不安,甚至抽搐;- 频繁呕吐、无法进食进水,出现脱水症状(如尿量极少、哭时无泪);- 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四肢冰凉等。 六、如何有效预防?1. 做好个人卫生:督促孩子勤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流动水冲洗20秒以上),尤其饭前便后、外出归来后;家长接触孩子前也需洗手。2. 环境清洁:定期对孩子的玩具、餐具、奶瓶、毛巾等进行清洗消毒(可用开水烫洗或含氯消毒剂擦拭);保持室内通风,每天至少开窗2次,每次30分钟以上。3. 避免接触患者:高发季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通风差的场所,若身边有患病儿童,避免接触。4. 增强免疫力:保证孩子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适当户外活动,提高抵抗力。 总结疱疹性咽峡炎虽来势汹汹,但只要家长及时发现症状、做好隔离护理,多数孩子能顺利康复。关键是避免盲目用药(如抗生素无效),并重视预防,减少感染风险。如果对孩子的症状不确定,或出现重症表现,及时就医是最稳妥的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