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科研人员种树20年 恢复秦岭川金丝猴栖息地原始版图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7-2 07: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科研人员种树20年:重塑秦岭川金丝猴的“原始家园”  秦岭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川金丝猴的核心栖息地。这些拥有“金色毛发”“朝天鼻”的珍稀灵长类动物,对栖息地的森林质量、植被结构有着极高依赖。然而,过去因人类活动(如砍伐、开垦)导致的森林碎片化,曾让它们的生存空间不断萎缩。  # 20年种树: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态修复战”  自21世纪初起,科研人员与当地保护团队开启了漫长的栖息地恢复计划。他们的核心工作是人工造林与天然林保护结合:  科学选种:优先种植川金丝猴赖以生存的食物树种,如华山松、锐齿栎、漆树等,这些树木的果实、嫩叶是猴群的主要食物来源。  模拟天然林结构:避免单一树种造林,而是按“乔-灌-草”多层结构种植,既为金丝猴提供食物,也为它们创造隐蔽的活动和繁殖环境。  攻克碎片化难题:通过在森林“孤岛”间种植“生态廊道”,让原本隔离的猴群重新连通,促进基因交流,减少近亲繁殖风险。  # 成效:从“退缩”到“回归”,原始版图逐步重现  经过20年的坚持,秦岭川金丝猴的栖息地发生了显著变化:  森林覆盖率提升:部分区域的森林覆盖率从不足50%恢复至80%以上,碎片化的林地重新连成一片。  猴群数量增长:监测数据显示,川金丝猴的种群数量从2000年的约1000只,增长至如今的3000余只,活动范围向北扩展了近20公里,逐步接近历史上的“原始版图”。  生态链复苏:随着森林恢复,鸟类、小型哺乳动物等伴生生物数量也同步增加,形成了更稳定的生态系统。  # 启示:生态保护需要“久久为功”  这场跨越20年的修复实践,不仅让川金丝猴重获家园,更印证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栖息地”的核心逻辑。科研人员表示,生态修复没有捷径,需要科学规划、长期投入,更需要当地社区的参与——如今,秦岭周边村民已从“砍伐者”转变为“守护者”,形成了“科研+保护+社区”的协同模式。  川金丝猴的“回归”,是秦岭生态向好的生动缩影,也为全球濒危物种栖息地恢复提供了“中国样本”。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23 10:43 , Processed in 0.04525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