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此次洪水较大,是极端降雨、特殊地形地貌、水利设施与防洪能力有限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如下:极端降雨量大:6月22日以来,榕江县境内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地区24小时雨量高达300毫米,创下1954年以来最大雨量纪录。6月19日以来的持续降雨累计面雨量达319毫米,且雨区高度重叠,持续时间长达6天。大量雨水短时间内汇集,致使河水瞬间暴涨。地形地貌特殊:榕江县城位于都柳江、寨蒿河、平永河三江交汇处,形成“天然洪水走廊”。都柳江与寨蒿河在城南交汇处呈“对冲流向”,导致洪水下泄阻力增大,水位显著抬升。同时,榕江地处珠江与长江分水岭,县域内67条河流总长1303公里,山地坡度陡峭,雨水汇流速度极快,而河道狭窄,难以容纳短时间内激增的水量,洪峰流量远超河道行洪能力。水利设施与防洪能力有限:都柳江在榕江县下游干流建有大量梯级水闸,汛情突然来临时,若开闸不及时会影响榕江县泄洪速度。且榕江县红岩水利枢纽工程尚未建设完成,河流上游缺乏大型水库调蓄洪水,难以满足此次洪峰流量的调蓄需求。此外,防洪堤防洪标准有限,面对超50年一遇的特大洪灾,难以有效抵御,洪水易翻越堤坝灌入县城。人类活动影响:随着县城扩张,部分天然泄洪通道被填埋,如古州中路等低洼区域的“填河造地”行为,削弱了洪水的自然调蓄能力。城区排水管网多建于20世纪,建设标准较低,难以应对短时强降雨,洪峰来临时,老旧小区排水设施几乎失效,加剧了内涝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