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首批大规模投运的风机陆续步入“暮年”,风电设备退役潮已悄然来临。风电设备资源化利用虽有政策支持等机遇,但也面临技术瓶颈、监管不足等挑战,可谓喜忧参半。具体如下:“喜”之所在 退役规模大,资源价值高:风电机组主要由钢、铜、铝等组成,除叶片较难处理外,其余85%至90%的部件可以进行回收利用。预计未来3至5年,国内需要退役的风力发电机组拆除后将产生约2000万吨废弃物资,其中包含大量可回收的金属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政策支持力度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构建相关处置和循环利用体系。如2023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多部门发布《关于促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首份系统部署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工作的政策文件。2024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能源重点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推进风电设备更新和循环利用。 企业积极布局,技术有所突破:电力央企旗下环保公司以及各地环保集团都在积极布局回收业务,一些企业在技术研发和成本控制上取得了进展。例如天津市龙津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年处理1500吨退役叶片的生产线,其资源化产品已在建筑领域批量应用,还通过加大自动化投资力度降低了成本。“忧”之所在 叶片处理难度大:叶片主要由玻璃纤维和树脂组成,韧性强,是风电设备回收产业中最难处理的部分。目前的处理技术如物理法、热解法和化学法等,存在二次污染风险或成本较高等问题,缺少没有二次污染的、高附加值的回收利用方式,难以实现商业化。 监管机制不完善:部分企业获取叶片后,未依循环保部门备案的工艺流程进行规范处理,甚至存在变相抛弃的情况。由于缺乏完善监管,一些不具备处置能力的公司仅凭低价竞标获取叶片,然后采取简单切割、焚烧等粗暴方式处理,给生态环境造成负担。 产业处于发展初期,配套不完善:退役风机回收利用缺乏顶层设计,相应的配套制度和标准规范未明确设备退役后责任主体,市场监管不到位。同时,退役风力发电设备多位于偏远地区、尺寸较大、难以切割,人工成本与运输成本高昂,业主单位参与回收处理的积极性不强。另外,我国退役新能源设备循环利用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寿命评估检测技术、再制造技术等仍待攻克,人才支撑也面临不足。 商业化瓶颈明显:风电设备分布广泛且退役量不均衡,回收企业很难将叶片集中进行处理和规模化资源利用。同时,国有资产处置困难,特别是“以大换小”项目中,退役风机难以实现账面资产核销,导致退役风机难以处置。此外,风电主机等金属材料价格浮动大,通过整机竞拍方式处置易产生拍卖拉高成本、叶片等固废处置费用受挤压等遗留问题,影响企业利润,阻碍商业化进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