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农场里的“非遗游园会”激发农旅融合新动能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7-3 05: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农场里的“非遗游园会”:激活农旅融合新动能当传统非遗技艺遇上田园风光,当农耕文化碰撞民俗体验,农场里的“非遗游园会”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这种创新形式不仅让非遗“活”起来,更让农场“火”起来,为农旅融合注入了可持续的新动能。## 一、非遗与农场:一场双向赋能的相遇非遗游园会将农场的自然生态优势与非遗的文化价值深度绑定,形成“1+1>2”的效应:对非遗而言:农场为传统技艺提供了“沉浸式”展示场景。刺绣艺人可在稻田边绣出丰收图景,皮影戏能在麦秸搭建的戏台上演,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融入泥土气息的“活态文化”,让游客在劳作体验中理解技艺传承的意义。  对农场而言:非遗为农业观光注入文化灵魂。传统农场的“采摘、拍照”模式被升级为“学技艺、品民俗、悟文化”的深度体验,比如跟着老手艺人学做农家非遗美食、用农作物秸秆编手工艺品,游客停留时间从几小时延长至1-2天,消费场景从单一餐饮拓展到非遗文创、研学课程等。## 二、农旅融合新场景:从“玩农场”到“品文化”非遗游园会通过多元化场景设计,重构农旅体验逻辑: 1. 季节性主题联动- 春耕时,结合“二十四节气”非遗,举办“开犁仪式+农具制作体验”;- 秋收季,推出“打谷比赛+非遗粮食画创作”;- 冬日里,以“年俗非遗”为核心,设置剪纸窗花、手工糖画、传统年糕制作等项目,让农场的四季都有文化看点。 2. 互动式沉浸体验打破“看展式”非遗传播,设计“可参与、可带走”的活动:- 游客能亲手用农场产的棉花纺线,再交由非遗织布匠做成定制围巾;- 孩子们可在稻田里收集稻穗,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扎稻草人,既体验农耕,又接触传统手工艺。 3. 产业链延伸赋能农产品升级:非遗技艺加持让农产品成为“文化载体”,如用非遗包装技艺打造的农家酱菜礼盒、印有传统纹样的有机米袋;乡村就业:吸引非遗传承人返乡驻场,带动村民学习技艺成为“文化讲解员”“体验导师”,实现“家门口就业”。## 三、新动能的核心: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化非遗游园会的真正价值,在于让农旅融合从“一次性打卡”转向“长效消费”:口碑沉淀:文化体验的独特性易形成“社交传播点”,游客在朋友圈分享“在农场学做非遗手作”的视频,成为低成本推广;社群粘性:通过“非遗研学营”“传承人课堂”等常态化活动,吸引亲子家庭、文化爱好者重复到访,甚至成为会员;品牌溢价:当农场与“非遗”强绑定,其品牌价值从“农产品供应商”升级为“乡村文化IP”,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四、案例参考:一场稻田里的非遗盛宴某地“稻花乡农场”的非遗游园会颇具代表性:- 核心场景:在千亩稻田中搭建“非遗工坊集群”,包括竹编凉亭(竹艺非遗)、水车磨坊(传统水利技艺)、草编迷宫(秸秆利用技艺);- 特色活动:游客白天跟着非遗艺人用稻壳做枕头,傍晚在稻田剧场看非遗皮影戏《牛郎织女》,夜间参与“星空非遗故事会”,听老人讲述与土地相关的民俗传说;- 成效:活动后农场客流量增长300%,农产品文创收入占比提升至40%,带动周边3个村的非遗手作订单量翻倍。## 五、未来展望:让非遗成为农旅的“常青藤”农场里的非遗游园会不是短期噱头,而是需要长期运营的“文化生态工程”:- 需建立非遗传承人合作机制,避免“表演式非遗”;- 要结合地域特色精选项目,如南方农场侧重桑蚕、茶俗非遗,北方农场突出剪纸、泥塑等;- 可联动研学机构、文旅平台,将单次活动转化为“非遗农旅线路”,纳入区域旅游体系。当泥土的芬芳与文化的厚重相遇,农场不再只是“生产食物的地方”,更成为“传承文明的空间”。非遗游园会的创新实践证明:农旅融合的核心是“以农为基,以文为魂”,唯有让文化扎根土地,才能让乡村旅游真正“活”起来、“火”下去。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23 14:19 , Processed in 0.05718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