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蹭饭书记”这个饭蹭得为什么就“中”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7-3 18: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蹭饭书记”之所以被群众认可、觉得“中”,核心在于这种“蹭饭”行为打破了形式主义的干群隔阂,用最朴素的方式走进了群众心里,体现了基层干部求真务实、贴近群众的工作作风。从本质上看,“蹭饭”只是一种形式,其背后的内核是干部主动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真正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在农家小院的饭桌旁,没有会议室的严肃拘谨,没有讲话稿的刻板套路,群众愿意说掏心窝子的话——可能是对政策落实的困惑,可能是生产生活的难题,也可能是对村里发展的建议。而干部在“蹭饭”过程中,既能听到最真实的民情民意,掌握第一手资料,也能把政策用家常话讲清楚,把道理讲到群众心坎里,让群众感受到干部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自家人”。这种方式也避免了基层工作中常见的“信息过滤”问题。过去,有些干部下基层可能只听村干部汇报,容易被“精心准备”的材料或场面话蒙蔽,而“蹭饭”时与普通群众的直接交流,能绕过中间环节,摸到基层的“真实脉搏”。比如,群众一句“这菜价涨得有点快”,可能比一份统计报表更能反映民生痛点;一句“灌溉渠有点堵”,可能比项目汇报更能体现实际需求。更重要的是,“蹭饭”背后是干部对群众的尊重与诚意。不少“蹭饭书记”会主动按标准付饭钱,不搞特殊化,这种“不占便宜”的细节,让群众感受到干部的清廉与实在。久而久之,群众从“客气招待”变成“主动拉家常”,干群关系从“疏离”变成“鱼水情深”,工作推进自然事半功倍。说到底,群众评价干部的标准很简单:是不是真心为他们办事,是不是能听懂他们的话、解决他们的难。“蹭饭”只是手段,而“走心”才是关键。当干部的脚印留在田间地头,身影出现在百姓家中,“蹭饭”蹭出的就不是一顿饭,而是民心所向,这样的工作方式,群众自然会觉得“中”。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18 20:05 , Processed in 0.04506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