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衡阳石鼓区人民法院通过灵活采信微信聊天记录,审结了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帮助小微企业主拿回了货款。具体情况如下:案件背景:基于行业熟人交易习惯,肖女士与周某并未签订书面供货合同,货款采取“先供货、后结账”模式。2021年,双方对账后,周某欠肖女士6万余元货款,并打了欠条承诺一个月后还清。此后,双方继续交易,肖女士发现周某又新增3万余元货款未结清,欠款共计9万余元。肖女士将结算情况通过微信发给周某后,周某回复了一个“OK”微信表情,并在次日支付了3.5万元货款。被告失联:2024年,肖女士发现周某经营的店面停业,且微信、电话均无法联系上对方,此时周某尚有6万余元货款未结清。肖女士遂将周某诉至法院,要求其支付剩余货款及利息。法院审理:法院在审查证据时发现,双方未签订书面合同,书面供货单也不完整,亦未进行书面对账结算。但每月供货后,肖女士会在微信告知周某未结清的货款数额,周某常回复“OK”“好的”表示确认,双方已形成“用表情符号表示同意”的惯例。判决结果:法院认为,双方买卖合同法律关系成立,合法有效,周某未及时足额支付货款,应承担支付货款的违约责任及逾期付款损失。最终,法院判决周某支付肖女士货款6万余元及逾期付款损失。法官提醒:主审法官表示,单纯微信表情一般难以直接认定为有效承诺,但在特定语境和证据支持下可能被认可。同时提醒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应养成留存书面合同、签收单、定期对账的交易习惯,在涉及合同成立、金额确认等关键事项时,应要求对方以文字形式明确表态,推动双方贸易行为从“熟人信任”转向“法治规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