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二十九年磨一剑 引大济湟有多“美”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7-4 10: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大济湟工程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民生之美    解决用水难题:湟水流域人口占青海的65%,但水资源仅占全省的3.4%,引大济湟工程投入运行后,彻底改变了湟水流域水资源短缺、干旱山区用水难等困局,其供水量占青海东部城市群受水区总用水量的70%,惠及300多万人口。    改善生活质量:工程使湟水北岸100万亩旱地变为水浇地,彻底改变了当地农民千百年来“靠天吃饭”的干旱农业历史。沿线75个乡镇的居民生活用水得到极大改善,以前因缺水不能正常使用的太阳能热水器,如今也能哗哗出热水,百姓拧开水龙头就能喝到甜水,不再受苦咸水的困扰。生态之美    减少水土流失:每年可减少44.8-45万吨泥沙入黄,随着工程的运行,湟水河重现碧波,水质得到改善,河流生态系统逐步恢复。    助力湿地保护:经总干渠调水,青海省西宁市北川河水量丰起来、风光美起来,北川河湿地公园成为文旅新名片,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增添了新的亮点,也为鸟类等生物提供了更好的栖息和繁衍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了大通河、湟水水网连通,为湟水流域的生态系统补充了大量优质水源,有利于维持流域内的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青海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提供可靠的水资源要素保障。经济之美    推动农业发展:工程总控制灌溉面积100.49万亩,青稞、油菜等农作物能得到有效灌溉,产量直接翻倍,光是灌溉增产,每年就能多挣十几个亿,助推了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保障工业用水:引大济湟工程以优质水源全部承担省会西宁市日均50万吨城市生活供水任务,市区地下水源得到置换,同时保障湟水流域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用水需求,使西宁、海东的工厂再也不用三天两头限产,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水资源支撑,促进了当地工业经济的发展。    带动相关产业:随着水资源的充足供应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旅游业、水产养殖业等也迎来了发展机遇,如冷水养殖场正连夜挖鱼塘,北川河湿地公园成为文旅新名片,推动了区域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建设之美    工程规模宏大:引大济湟工程从大通河引水,穿越达坂山进入湟水流域,南北贯通大通河、湟水两大流域,东西联通西宁、海东两市水脉,干支渠总长达1143公里,连通5座重要水库、272个隧洞、290个渡槽、117个倒虹吸,工程范围覆盖1州2市5县(区)的75个乡镇,总投资146.34亿元,是青海有史以来建设规模最大的战略性引调水工程。    施工难度巨大:项目区处于青藏高原祁连山大断裂带,地质条件复杂、穿越高寒冻土,施工期间还发生多次地震。建设者们需要解决大跨度混凝土预应力渡槽结构、复杂地质和极端天气、交叉作业等一个个难题,272条隧道连起来比港珠澳大桥还长,最深埋到地下400米,建设者冻伤摔伤都是家常便饭,但他们迎难而上,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卓越的工程建设能力。科技之美 :引大济湟工程在建设和运行管理中运用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如大型TBM掘进机用于隧洞挖掘,攻克了超长深埋隧洞建设等诸多世界性工程难题。同时,工程实现了智能化管理,现在无人机巡渠,智能闸门手机控制,提高了工程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18 18:57 , Processed in 0.10220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