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让农业压舱石越来越足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7-4 16: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让农业压舱石越来越足”,深刻点明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稳定中的根基作用。农业作为“压舱石”,承载着保障粮食安全、稳定经济大盘、维系社会安定的核心功能,要让这颗“压舱石”更稳固、更厚重,需从多个维度系统发力,筑牢农业发展的坚实根基。 一、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夯实“压舱石”的核心重量粮食安全是农业“压舱石”的首要内涵,必须始终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放在首位。严守耕地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为粮食生产提供稳定载体。提高单产与品质:依靠科技赋能,推广良种培育、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推动粮食生产从“量”的保障向“质”的提升转变,让每一寸土地产出更多优质粮食。稳定种植面积与结构:通过政策引导(如种粮补贴、价格保护)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水稻、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面积稳定,同时保障大豆、油料等重要农产品供给,避免结构性短缺。 二、强化科技支撑,注入“压舱石”的创新动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只有让科技深度融入农业生产全链条,才能提升“压舱石”的韧性与效率。突破核心技术瓶颈:聚焦种子、农机、智慧农业等“卡脖子”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研发适合不同地域的智能农机装备,减少对外依赖。推广农业数字化应用: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无人机等技术,实现精准播种、灌溉、施肥和收割,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降低人力成本,应对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建设,让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将先进技术转化为农民易懂、会用的实操技能,打通科技落地“最后一公里”。 三、完善产业链条,增强“压舱石”的抗风险能力农业“压舱石”的稳固,不仅依赖生产环节,更需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闭环,提升整体竞争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粮食、果蔬、畜禽等农产品向精深加工延伸,开发预制菜、功能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减少产后损耗,提升农业效益,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构建多元化销售渠道:整合电商平台、冷链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资源,打造“田间到餐桌”的快速通道,既解决“卖难”问题,也保障市场供应稳定,避免价格大幅波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发展,通过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同时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形成“抱团取暖”的合力。 四、夯实政策保障,筑牢“压舱石”的制度根基农业作为弱质产业,需要稳定的政策支持为“压舱石”保驾护航,让农民安心务农、农业持续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农业补贴政策,重点支持粮食生产、农机购置、农业保险等领域,降低农民生产风险;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灌溉、交通、电力等生产生活条件。健全农业风险防控机制: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开发符合地方特色的保险产品(如气象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帮助农民抵御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风险,避免“因灾返贫”“因价受损”。深化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激发土地要素活力;同时完善农村金融服务,解决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让资本更顺畅地流向农业领域。 五、守护生态底线,确保“压舱石”的可持续性农业“压舱石”的长远稳固,离不开绿色发展理念,只有实现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的协同,才能让“压舱石”在时代变迁中始终“稳如泰山”。推进农业绿色转型: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还田、病虫害生物防治等生态友好型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土壤、水源和生物多样性。发展循环农业模式:利用“种养结合”“稻渔共生”等模式,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让农业生产既增效益,又护生态。传承农耕文化与智慧: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传统农耕中的生态智慧,如梯田灌溉、轮作休耕等,让农业发展既接轨现代科技,又延续生态基因。农业“压舱石”的重量,关乎14亿人的饭碗,关乎经济社会的稳定大局。只有始终把农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以政策为基、科技为翼、产业为脉、生态为魂,全方位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让这颗“压舱石”越来越足,为国家发展行稳致远提供最坚实的支撑。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18 13:29 , Processed in 0.07208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