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不敢进入南海,确实有忌惮中国海军实力,尤其是避让山东舰航母编队的因素。同时,也受到政治外交、战略成本和国际舆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军事力量对比悬殊:从硬件上看,“威尔士亲王”号排水量约6.5万吨,核心战力是10余架F-35B短距/垂直起降隐身战机,山东舰排水量约6万吨,主力舰载机为歼-15系列,看似“威尔士亲王”号略占上风。但山东舰在南海有天然优势,背后有强大的陆基支援。歼-20隐身战机性能不输F-35B,能迅速覆盖整个南海,空警-500预警机可提供远距离空中态势感知,南沙和西沙群岛的岛礁基地还部署了雷达、导弹和后勤设施,为山东舰提供坚实后盾。此外,山东舰还有歼-15D电子战飞机,可通过电子干扰削弱对手舰载机作战能力。相比之下,英国航母孤悬海外,附近几乎没有可靠的盟友基地,战斗力大打折扣,面对山东舰的体系化作战难以抗衡。政治与外交压力:英国脱欧后,在国际事务中急于寻找新的定位和影响力,试图通过一些军事行动来刷存在感,以换取更多的贸易筹码,比如争取加入CPTPP。但中国是英国重要的贸易伙伴,若在南海问题上过度挑衅,触碰到中国红线,可能会导致中英之间的贸易合作受到严重影响。此前英国在台海的动作已经遭到中方谴责,中方还在联合国力挺阿根廷马岛主权以谴责英国殖民,英国深知在南海进一步激化矛盾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所以不得不谨慎行事。战略意图与成本考量:英国此次航母部署亚太,很大程度上是想扮演美国在印太地区“替补队员”的角色,配合美国的战略布局。然而,美国在中东事务上分身乏术,英国自身实力又有限,其航母编队长途跋涉来到亚太,后勤保障等成本高昂。若在南海与中国发生摩擦或对峙,不仅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战略目的,还会使自身陷入不必要的消耗。况且,英国国内对于海外军事行动的支持度和资源投入也存在一定的限制,这使得英国政府在决策时不得不更加审慎。国际舆论与地区影响:英国若强行进入南海,可能会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被视为破坏地区和平与稳定的举动,从而使其在国际舆论场上处于不利地位。此外,英国航母进入南海也可能会刺激到周边一些国家,引发地区局势的进一步紧张,这并不符合英国在该地区的长期利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