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走好产业工人学历能力“双提升”之路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7-5 00: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走好产业工人学历能力“双提升”之路,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产业根基的关键举措,也是提升劳动者职业素养、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这一过程需要政府、企业、教育机构和产业工人自身形成合力,从制度设计、资源整合、激励机制等多方面构建长效体系。 一、明确“双提升”的核心价值:为何要推动?1. 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     随着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的发展,传统产业对工人的技能需求从“体力型”向“技能型”“知识型”转变。例如,数控机床操作不仅需要机械技能,还需掌握编程知识;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工人需了解电池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学历与能力的双重提升,是产业工人适应技术变革的基础。2. 工人自身发展的核心诉求     学历提升能拓宽职业天花板(如从技术岗向管理岗、研发辅助岗转型),能力提升则直接关联薪资增长与职业尊严。数据显示,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技术工人,薪资水平比高中以下学历者高30%-50%,且晋升机会更丰富。3. 国家竞争力的底层支撑     德国“工业4.0”、日本“精益制造”的背后,是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我国要实现“制造强国”目标,需突破“技工荒”瓶颈——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占比仅约30%,远低于德国的60%以上,“双提升”是弥补这一差距的关键。 二、破解“双提升”的现实难题:障碍在哪里?1. 工学矛盾突出     产业工人多处于高强度劳动状态,倒班、加班普遍,难以兼顾工作与学习;部分企业担心员工学习影响生产,不愿支持培训。2. 教育资源适配性不足     传统学历教育偏重理论,与产业实际需求脱节;职业技能培训多为短期“考证式”,缺乏系统知识与高阶技能的衔接(如从“电工证”到“电气自动化控制”的知识延伸)。3. 激励机制不健全     部分企业未将学历、技能与薪资、晋升挂钩,导致工人参与积极性低;学历提升的经济成本(如学费)对低收入工人构成压力,缺乏普惠性补贴。4. 工人认知存在偏差     部分工人认为“学历无用”“技能够用就行”,或因年龄、基础薄弱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三、构建“双提升”的实施路径:如何落地?# (一)政府层面:搭建制度框架,强化资源保障1. 完善政策激励     - 推行“学历与技能学分互认”:例如,高级工证书可折算职业院校学分,技能竞赛获奖可纳入学历教育成绩,打破学历与技能的壁垒。     - 设立专项补贴:对工人参加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的学费给予50%-80%补贴(如广东、江苏已试点,每人每年补贴最高达5000元);对企业开展“工学一体”培训的,按培训人数给予税收减免或财政奖励。  2. 整合教育资源     - 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例如,比亚迪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新能源汽车班”,课程内容直接对接生产线需求,工人可边工作边修学分,毕业即获大专学历与企业认证技能。     - 开发“微课程+在线平台”:针对工人碎片化时间,提供短视频技能课(如“PLC编程入门”“机器人运维实操”)和在线学历教育(如国家开放大学的“智能制造专业”),支持“随时学、随地学”。# (二)企业层面:主动作为,将“提升”融入生产1. 建立“学习-生产”协同机制     - 推行“弹性学习假”:允许工人每月申请1-2天带薪学习假,或调整排班时间保障学习;利用班前会、工余时间开展“十分钟技能微课”,将学习融入日常。     - 设立“内部培训中心”:由企业技术骨干、外聘专家授课,内容聚焦岗位升级需求(如从“流水线组装”到“产线调试”),并与学历教育机构合作,实现“车间即课堂”。2. 健全激励与晋升通道     - 实施“技能薪酬体系”:明确“学历每提升1个层次,薪资上浮5%-10%;技能等级每升1级,岗位津贴增加200-500元”,并将学历、技能作为竞聘班组长、技术主管的硬性条件。     - 设立“人才发展基金”:为优秀工人提供全额学费支持,约定服务期(如学习后为企业服务3年),实现“企业投入-人才留存-效益提升”的良性循环。# (三)教育机构层面:创新模式,提升适配性1. 学历教育“产教融合化”     - 职业院校开设“工人专班”:采用“线上理论+线下实操”混合模式,教材案例来自合作企业真实项目(如某职院与海尔合作,教材融入冰箱智能生产线的故障诊断案例),学制灵活(3-5年弹性毕业)。     - 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通道:允许优秀技术工人通过技能考核免试升入高一级学历教育,例如,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者可直接进入应用型本科院校学习。2. 技能培训“学历衔接化”     - 推行“培训-认证-学分”一体化:参加“工业机器人运维”培训并通过考核后,不仅获得技能证书,还可折算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分,累计满学分即可申请学历证书。# (四)工人自身层面:主动规划,突破自我1. 明确提升目标     根据岗位需求制定计划:例如,装配工可先提升“机械制图”技能,再考取大专“机械设计与制造”学历,向“工艺工程师”转型;电工可主攻“电气自动化”,瞄准“智能制造系统运维”岗位。2. 利用普惠资源     参与政府补贴的免费培训、企业内部的晋升培训,通过“国家终身学习平台”“学习强国技能频道”等免费资源自学,降低学习成本。3. 克服畏难情绪     从“小目标”起步:例如,先通过短视频学习基础操作技巧,再逐步报考技能等级证书,最后衔接学历教育;加入“工友学习小组”,相互督促、共享资源。 四、案例借鉴:哪些经验可复制?德国“双元制”:企业承担70%的实操培训,职业院校承担30%的理论教学,工人边学边赚工资,学历与技能同步认证,政府通过税收减免激励企业参与。  深圳“鹏城工匠”计划:对工人学历提升给予最高8000元补贴,企业引进高技能人才可获社保补贴,同时将高技能人才纳入人才安居工程,解决住房问题。  某汽车工厂“星级工人”制度:工人学历每升1级、技能每升1级,星级提升1级,对应薪资增长15%-20%,并优先获得出国研修机会,3年内工人参与培训率从30%提升至85%。 五、结语:让“双提升”成为共赢之路产业工人的“双提升”不是单向的“要求”,而是“企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共赢。当企业愿意为工人投资,教育机构能提供有用的知识,政府能搭建顺畅的通道,工人自然会主动拥抱提升。这条路或许充满挑战,但每一步前行,都在为产业升级注入动力,为千万工人铺就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18 03:45 , Processed in 0.07743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