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校内冲突就呼吁关校门是借题发挥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7-5 02: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校内冲突是校园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而将其直接与“关校门”挂钩,本质上是一种简单化、极端化的应对思维,甚至可以说是借题发挥。这种逻辑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可能引发新的矛盾,值得深入剖析。 一、校内冲突的本质与“关校门”的关联性极低校内冲突的成因往往复杂多样,可能涉及学生矛盾调解、校园安全管理细节、心理健康引导等多个层面:- 比如学生间的摩擦,可能源于沟通不畅、性格差异或小团体矛盾,需要的是班主任、心理老师的介入疏导,而非“关校门”这种与冲突本身无关的措施;- 若涉及校外人员滋扰,核心应是加强校门值守、完善访客登记制度、联动安保力量,而非一刀切地关闭校门——正常的校园开放(如家长接送、活动交流)与安全管理本可并行不悖。“关校门”本质上是切断校园与外界的正常联系,却无法触及冲突产生的根源。这种措施更像是一种“表面功夫”,用形式上的“严格管理”掩盖了对问题本质的回避。 二、借题发挥的背后:逃避责任与管理惰性呼吁“关校门”的声音,往往隐含着对复杂问题的逃避:- 校园管理需要精细化运作,从冲突预防(如定期安全教育)、事中处置(如快速响应机制)到事后跟进(如矛盾化解),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精力。而“关校门”则将问题简化为“隔绝外界”,本质上是管理能力不足时的惰性选择;- 部分人可能借校内冲突放大焦虑,将个别事件上升为“校园安全危机”,通过呼吁极端措施制造“重视问题”的假象,实则转移对管理漏洞的关注。例如,本应反思安保流程是否存在疏漏,却转而强调“关校门就能一了百了”,显然是本末倒置。 三、“关校门”的副作用:牺牲正常权益与教育价值校园并非封闭的孤岛,正常的对外开放和交流是教育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而言,校门的正常开放保障了合理的出行需求(如走读生通勤、课外实践活动),过度封闭可能限制其成长空间;- 对学校而言,适当的开放(如家长进校园参与活动、社区资源引入)是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基础,“一关了之”会切断这些有益联结;- 更重要的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在复杂环境中应对问题的能力,而非将他们置于“真空”中。通过逃避问题而非解决问题来“保障安全”,本身就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结语面对校内冲突,理性的态度应是“精准施策”:聚焦问题根源,完善管理细节,强化沟通与疏导。将个别事件作为“关校门”的借口,既是对校园治理复杂性的漠视,也是对师生正常权益的损害。真正的校园安全,从来不是靠“封闭”实现的,而是建立在科学管理、责任担当与人文关怀之上。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17 02:43 , Processed in 0.10968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