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新旧动能接续塑造发展新优势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7-5 03: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旧动能接续塑造发展新优势”是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议题,其本质是通过培育壮大新兴动能、改造升级传统动能,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而破解发展瓶颈、提升竞争力。以下从内涵、必要性、实践路径及挑战与应对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核心内涵:新旧动能的“接续”逻辑旧动能:主要依赖传统产业(如高耗能制造业、低端服务业)、低成本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源)、粗放式增长模式,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且可能伴随环境代价。新动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数字经济、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科技、绿色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强调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接续而非替代:并非简单淘汰旧动能,而是通过技术改造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如传统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同时加速新动能的培育和规模化,形成“旧动能稳底盘、新动能挑大梁”的协同格局。 二、必要性:为何要通过接续塑造新优势?1. 破解传统增长瓶颈     中国经济长期依赖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逐渐消退,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效率低下问题凸显,若不转换动能,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例如,钢铁、化工等传统行业通过绿色技改(如氢能炼钢),可实现从“高污染高耗能”到“绿色低碳”的转型,延续产业生命力。2. 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制高点     新一轮科技革命(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催生全球产业格局重构,新动能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载体。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使中国从传统汽车进口国转变为全球最大出口国,2023年出口量占全球30%以上,正是新动能塑造优势的典型案例。3. 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     经济增长需从“速度优先”转向“质量优先”,新动能天然契合绿色发展(如光伏、风电)、民生改善(如医疗科技、养老服务)等目标,而传统动能的升级(如农业现代化)也能提升供给质量,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三、实践路径:如何推动新旧动能接续?# (一)培育新动能:以创新驱动“增量突破”1. 强化科技创新“源头供给”     - 加大基础研究投入(2023年中国基础研究占研发总投入比重达6.3%,目标2035年提升至15%),突破“卡脖子”技术(如芯片、工业软件)。     - 推动产学研融合: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如华为与高校合作研发5G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2.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     - 围绕重点领域(数字经济、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打造产业集群,形成“龙头企业+配套企业+服务平台”的生态(如长三角的集成电路产业带、粤港澳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 支持新业态新模式:规范发展平台经济、直播电商,探索元宇宙、Web3.0等未来产业,通过“包容审慎”监管为创新留空间。3. 数字化赋能新动能规模化     以数字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为纽带,推动新动能与各领域融合(如工业互联网提升智能制造效率,数字孪生优化城市治理),加速场景落地。# (二)升级旧动能:以技术改造“存量提质”1. 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     - 智能化:通过工业机器人、物联网改造生产线(如纺织行业“黑灯工厂”实现效率提升30%以上)。     - 绿色化:推广节能技术、循环经济模式(如水泥行业余热发电、钢铁行业固废回收)。     - 服务化:从“卖产品”到“卖服务”(如工程机械企业提供设备租赁+运维服务,附加值提升50%以上)。2. 释放传统产业“协同潜力”     推动新旧产业融合(如农业与文旅结合的“乡村旅游”、制造业与服务业结合的“定制化生产”),让旧动能成为新动能的应用场景。例如,传统物流企业转型为“智慧物流服务商”,通过大数据优化配送路线,融入数字经济生态。# (三)制度保障:构建“接续”的支撑体系1. 要素配置改革     - 金融支持:设立新兴产业基金、绿色信贷,引导资本流向新动能;对传统产业技改提供税收减免(如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     - 人才培育:定向培养高端科技人才(如“强基计划”)、技能型人才(如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办学),解决“新动能缺人才、旧动能缺技工”问题。2. 营商环境优化     - 简化新兴产业审批流程(如对新能源项目实行“承诺制”审批),破除行业准入壁垒(如放宽民间资本进入电信、医疗等领域)。     - 建立“容错机制”:对新技术、新业态的试错给予包容(如对自动驾驶的路测政策),避免过度监管抑制创新。 四、挑战与应对:如何跨越“接续”中的障碍?1. 挑战     转型成本压力:传统企业技改投入大、周期长,中小企业可能因资金不足难以承受;新动能初期盈利不稳定,依赖持续投入(如芯片研发需数十年积累)。     区域不平衡:东部地区新动能布局集中(如长三角数字经济占比超40%),中西部仍依赖资源型产业,接续进度差异大。     创新“卡脖子”风险:核心技术(如高端芯片、医疗设备)对外依存度较高,新动能培育可能受制于人。2. 应对     政策精准发力:对中小企业技改提供专项补贴、融资担保;通过“东数西算”“产业转移园区”推动中西部承接新动能配套产业。     强化开放合作:在全球产业链中嵌入创新网络(如联合研发、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同时提升自主可控能力,形成“开放+自主”双轮驱动。     注重就业衔接: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传统产业工人转向新领域(如从传统制造业转向新能源电池生产),避免“动能转换”伴随“就业断层”。 五、总结:新优势的本质是“动态竞争力”新旧动能接续的最终目标,不是固定某一种“优势形态”,而是构建“持续迭代”的能力——既能让传统产业跟上时代步伐,又能让新动能不断涌现并主导未来。从长期看,这一过程将推动中国经济从“规模大国”向“质量强国”跨越,在全球价值链中从“参与者”升级为“引领者”。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18 04:09 , Processed in 0.05517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