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贾力苈:从电影拿来,戏剧别丢了绝招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7-5 03: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贾力苈关于“从电影拿来,戏剧别丢了绝招”的核心观点,揭示了戏剧在跨媒介融合中的生存智慧。作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部主任、戏剧学者,他始终强调戏剧应在吸收电影技术的同时,坚守其不可替代的本体特征。以下从理论内涵、实践案例和行业启示三个层面展开分析: 一、理论内涵:戏剧本体的三重核心1. 现场性与即时性     戏剧的本质在于演员与观众在同一时空的即时互动。贾力苈指出,即使在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戏剧仍需保留“身体在场”的魅力。例如,越剧《新龙门客栈》在改编武侠电影时,并未依赖特效复制动作场面,而是通过越剧女小生的身段功夫和唱腔,将武侠精神转化为剧场特有的写意美学。这种现场表演的不可复制性,正是戏剧区别于电影的“绝招”。2. 艺术假定性的独特魅力     电影通过逼真的视听语言营造幻觉,而戏剧则通过“假定性”激发观众的想象力。贾力苈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例,电影中老虎的CGI特效虽震撼,但舞台版采用演员操纵木偶的方式,赋予老虎拟人化的语言与动作,让观众在“艺术假定性”中感受到更深层的隐喻。这种“以假求真”的创作思维,是戏剧独有的叙事优势。3. 观演关系的深度交流     戏剧的魅力不仅在于演员的表演,更在于观众与作品的双向对话。贾力苈强调,新型演出形态若仅追求感官刺激而忽视思想深度,将沦为娱乐活动。例如,英国国家剧院改编的《奇爱博士》通过加速台词、夸张肢体和节奏错位,将库布里克式的荒诞感转化为剧场特有的喜剧张力,让观众在笑声中反思原作的政治隐喻。这种基于文本深度的观演互动,才是戏剧的灵魂所在。 二、实践路径:电影技法的剧场转化1. 蒙太奇思维的舞台重构     电影的剪辑逻辑可通过舞台调度实现。黄盈导演的《十字街头》将电影中“一墙之隔”的多线叙事,转化为两位演员背对观众扔纸团的设计,让观众通过想象拼凑完整场景。这种“空间蒙太奇”既保留了电影的叙事节奏,又凸显了剧场的现场张力。2. 科技赋能与艺术本体的平衡     贾力苈主张科技应为戏剧服务,而非主导创作。国家话剧院的《受到召唤·敦煌》运用AI技术呈现壁画《舍身饲虎图》,但核心仍是演员的舞蹈与唱腔,科技只是增强了视觉奇观。类似地,XR数字戏剧《麦克白》虽用虚拟场景替代实体舞台,但演员的表演始终是叙事核心,数字技术仅用于强化戏剧假定性。3. 类型叙事的跨媒介融合     戏剧可借鉴电影的类型化叙事,但需融入剧场特色。龙马社改编的《肖申克的救赎》中,主角安迪手中的蝴蝶通过技术辅助飞向观众席,既呼应了电影的自由意象,又通过现场互动创造了电影无法复制的情感共鸣。这种“类型+剧场”的模式,拓展了戏剧的表现边界。 三、行业启示:警惕技术异化与文化根脉1. 反对技术至上主义     贾力苈警示,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导致戏剧本体的消解。例如,某些沉浸式演出虽以“互动”为卖点,实则沦为缺乏思想深度的游戏。他强调,戏剧的创新必须以“拓展艺术本体魅力”为前提,而非盲目追逐技术潮流。2. 传统美学的当代转化     戏剧应从本土艺术中汲取灵感。田沁鑫导演的《苏堤春晓》运用全息纱幕投影呈现西湖烟雨与《寒食帖》墨痕,但核心仍是苏轼的诗词与演员的念白,将宋代美学转化为当代剧场语言。这种“传统打底,科技增色”的路径,为戏剧创新提供了范本。3. 经典文本的现代表达     贾力苈认为,经典作品的改编需在尊重原作精神的基础上注入新解。老舍戏剧节的《狼烟北平》通过即时摄影与现场表演的结合,既还原了老北京的市井气息,又以当代视角解构了历史叙事。这种“老瓶新酒”的策略,让经典焕发新生。 结语贾力苈的观点为戏剧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与电影等媒介的对话中,戏剧无需复制其技术,而应挖掘自身独特的美学基因。正如《鹿鼎记》用移动城墙道具模拟电影镜头拼接,却通过演员的腾挪翻转赋予场景生命力,戏剧的“绝招”从来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现场的精准把控,以及对观众想象力的极致激发。只有守住这些核心,戏剧才能在媒介融合的浪潮中永葆生机。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17 06:02 , Processed in 0.03670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